English

高校德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2007-03-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平旭 我有话说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对高校德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和营造大学创新文化氛围成为高校德育崭新的时代内容。

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创新精神涵盖了追求真理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开拓进取精神、不懈探索精神、

勇于献身精神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精神都是思想道德素质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表现。任何创新活动都是一个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艰苦劳动,一个创新者个人或团队要将创新活动坚持到底,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意识的驱动。而创新意识的产生来源于主体对事业强烈的追求,来源于对祖国、对人民、对自然、对科学的无比热爱。没有这种远大的理想、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深切的爱,不可能产生创新的激情和意识。显然,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激情的培养和激发,需要通过品德、情操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才能实现。

现代人才成长理论认为,成才主体的创新活动虽然要以一定的智能水平为基础,但智力因素不是成才的根本原因,人才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主体创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为创新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智力活动过程,还包括许多个性心理品格方面的因素。历史上许多科学和文化巨匠,如爱因斯坦、巴尔扎克、达尔文等,他们都没有超凡的智力,甚至一度被视为“笨蛋”,但最终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其原因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由气质、性格、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信念等内容构成,这些因素与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都是创新实践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例如需要、动机、兴趣和情感,是引起人们不断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力量和重要前提,一个人如果没有形成强烈的创新需要与动机,缺乏对某项事业浓厚的兴趣,很难想象他会对这项工作投入巨大的热情。“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又如,意志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对此直言不讳地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可见,任何一项创新要想获得成功,取得有价值的成果,都需要有执着的勇气、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和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科学创造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所决定的。再如,在个性心理品质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性格,是直接影响成才与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性格中的勤奋、果断、勇敢、独立性、进取心和自信心等创造心理因子,是成才与否的关键。相反,自卑、保守、依赖、懒惰、怯懦则是导致失败的心理障碍。良好的个性心理品格对于创新活动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能把人的创造性激活,而且能促进个体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和应用。因此,高校德育应充分重视个性塑造在创新人才成长中的这种特殊作用,把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人格的任务担当起来,在培养大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浓厚的兴趣等优良品质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深刻指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文化环境和氛围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性体现,一个崇尚和鼓励创新的大学文化氛围,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因此,高校德育应当在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建设上有所作为。一是要把创新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培育宽松、民主、自由、开放、合作、进取的校园创新氛围,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二是要积极整合校内外的各种力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创新实践舞台,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在科技创新实践中提升创新素质和能力;三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学业评价标准和评优评奖制度,实现由奖励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向奖励善于创新、发展业绩突出的学生转移,以此引导大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激励他们全面、主动、创造性的发展。四是要充分重视创新型学生集体的建设,使每一个学生具有健康向上的成才动机和友好的人际关系,形成集体内部团结合作、友善竞争的良好心理气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