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陵(资料图片)
“你的脚步已经远去,却分明在眼前,万水千山都有你的足迹印遍;你的背影已经远去,却分明在眼前,九州归一都因为你的心血相连……”
委婉、深情的歌声,唱的就
春天来了,通向大禹陵的长长陵道边,绿树抽出了新叶、花丛发出了嫩芽。每到这个时节,绍兴人又在谋划,如何祭祀这位华夏先祖。
祭禹活动历史悠久
鸣铳、擂鼓、撞钟、献酒、祭舞……每年农历三月初五,华夏儿女们都在大禹生日这天,来到大禹陵,纪念先贤。
大禹同炎黄两帝一样,是华夏儿女共同敬奉的始祖。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奠基者,又是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他在治水中不畏艰险、身先士卒、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品格,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绍兴祭禹的历史十分悠久。公元前2059年左右,从大禹的儿子夏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公元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明清两朝的祭禹仪式和制度最为完备,典礼也最为隆重,明清两朝大祭禹陵各达20多次。清代康熙帝、乾隆帝都亲临绍兴祭禹。1933年,禹庙再度修复并举行了隆重的祭禹活动。
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公祭大禹陵典礼,开启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篇章。不久,江泽民同志亲临大禹陵视察,充分肯定大禹精神和绍兴祭禹活动,并亲笔题写了“大禹陵”坊额。接着,大禹陵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以来,绍兴市本着“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公祭、十年一大祭”的原则,每年举行祭祀活动。2006年的祭祀规模最大。那天,在祭禹广场上,3000多名参祭人员组成12支方队,自发前来的群众超过7000人;民乐吹打队、古旗队、仪仗队、古乐队、锣鼓队、放铳队、礼生和导引队、祭舞队等9支表演队伍也有500多人。
祭祀的仪式也很有讲究。一般祭祀典礼从9点50分开始,意寓“九五之尊”,是对大禹这位立国之祖的尊重;随后鸣铳9响,寓意大禹平洪水、定九州的不朽功绩;鼓手擂鼓34响,表达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对先贤的缅怀;撞钟13响,传达出13亿中华儿女对先祖的绵绵追思。鼓乐声中,参祭人员向大禹献上50年陈酿,全体参祭人员面向大禹陵三鞠躬。主祭人致祭文毕,便是身穿古代服装的少男少女跳起粗犷的祭舞,由衷赞美大禹泽被后世的丰功伟绩和臣服万民的道德操守……
据了解,今年的公祭大禹陵活动,大致也按这样的程序进行。但祭典时间将从去年的1个小时缩短到45分钟左右。
今年祭禹规格提升
今年3月1日,文化部复函浙江省政府,同意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由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绍兴市人民政府承办。这就意味着,祭禹不仅仅是绍兴乃至浙江的事,也是中华民族祭祀民族先祖的大事。
自1995年开始公祭大禹陵以来,将“祭禹”活动提升规格、扩大规模,争取形成“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的文化格局一直是绍兴人的梦想。绍兴先将公祭大禹陵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申报,很快得到批准。这一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文化空间大类”中。今年2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一号函件向文化部商请共同主办2007公祭大禹陵典礼,得到了文化部同意。“绍兴市已经为祭禹升格做好了物质准备。”绍兴市一位领导说。近年来,绍兴市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新建了祭禹广场、水上祭台、守陵村和夏禹文化园。守陵村――新禹陵村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目前,有20户村民代表整个家族守陵。
作为全国唯一的守陵村,新禹陵村随处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禹文化”:禹陵村记、古戏台、禹祀馆、宫河埠头、禹裔馆、禹会茶馆,还有古色古香的禹裔住宅,沿着修缮一新的禹陵村道一路行走,到处可以看到禹文化的印迹。
而今年,大禹陵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新装修”:恢复大禹陵享殿,设立香火堂,改造祭禹广场,对禹庙拜厅进行维修。
绍兴市有关专家认为,现在的大禹陵,陵道悠长,钟楼、鼓楼齐全,周围环境优美如画,有山有水,有楼有亭,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相融,特色鲜明。
整合资源文化唱戏
与以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办节模式不同,在公祭大禹陵活动中,文化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它不仅成为各节会的“粘合剂”,使绍兴的各种文化资源得到了充分挖掘、整合,而且使绍兴的魅力和实力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
绍兴市节会办一位负责人介绍说,2007年,公祭大禹陵活动,将与第23届中国兰亭书法节、2007绍兴水城风情旅游节、2007中国绍兴茶文化节联动,以“四节联办”的形式举行。
“这种组合方式,在去年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绍兴市节会办负责人说。
去年,绍兴市将公祭大禹陵活动与中国兰亭书法节、绍兴茶文化节、国际书法朝圣节等节会进行整合,实现了市县联动,资源共享。祭禹活动提高了茶文化节、书法节、西施文化节活动的档次,而其他节会又可以丰富和充实祭禹活动的内涵。
一位专家认为,一节带多节,形成系列,整合好节会资源,是十分有意义的。祭禹形成的拳头产品和整体效应,必将带动绍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并将进一步打破以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格局,使文化成为主角,成为一种经济。
绍兴的名人、文化、名产、旅游联系紧密,将祭禹和书法节等节会组合起来,将形成绍兴的文化制高点。一位专家认为,将书法节与祭禹放在一起,是非常明智的。祭禹和书法节都是在春和景明之时,大禹与王羲之都是先贤,既祭大禹又祭书圣,非常合适。两节合办,既可以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又可以增加人们的文化修养。
“我们要通过整合,扩大文化内涵,进一步打响祭禹的品牌和书法的品牌,让这些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绍兴市一位领导这样对记者说。
大禹精神影响深远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绍兴可谓家喻户晓。他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他艰苦朴素、卑宫菲食、勤政爱民的精神,他“改堵为疏”的创新精神一直激励着千秋万代,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应该大力提倡。
大禹“敬民、养民、护民、教民”的民本思想,更值得人们学习、纪念。2002年,香港发现一尊有着3000年历史的国宝级青铜器,上刻铭文经专家考证是记载大禹的“德政理论”,核心内容就是“有德于民”,即为老百姓做实事。
绍兴市一位专家说,大禹创新是为民生的,重民生是大禹治水的方法论,原则是创新,动力是为民生。因为在大禹那个年代,只有把水治好了,农业才能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我们要学习大禹精神,从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重创新促发展、重民生促和谐,为实际工作提供借鉴。
公祭大禹陵带给绍兴的无形资产,也在日益增加。绍兴自1995年公祭大禹陵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祭大禹陵,还引来了海内外人士到绍兴寻根,并由此形成了以“大禹风”为纽带的华夏寻根情。据了解,自1995年后,每年都有多批前来禹陵寻根的海内外人士。这些人来绍兴参观,了解了绍兴,回去又宣传绍兴,扩大了绍兴历史文化在外界的影响。
公祭大禹陵也给绍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1995年公祭大禹陵后,绍兴一下子就有30多家企业注册了带有“禹”字的商标。而在祭禹之后,禹陵的游客逐年上升,现在大禹陵已成为绍兴的一个重要景点。
大禹属于绍兴,大禹属于浙江,大禹更属于每位华夏儿女。公祭大禹陵活动今年升格后,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大禹精神将成为更多华夏儿女的精神财富。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奠基者,又是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图为祭禹现场。袁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