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近年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这里创下几个全国第一:第一家建设国防园,第一家成立专门的军粮供应部,第一家创办《双拥报》,第一家成立“维护国防利益法律援助中心”,第一家成立军民共建书市,第一个实施“警纠军处”军车管理制度,第一个引进研究生进社区担任“党建顾问”机制―
政策拥军配套完善
南京市驻军部队多、层次高、军兵种齐全、军事院校集中。新形势下,南京市委、市政府突出政策拥军,形成协调顺畅、政策规定配套完善的双拥新机制。他们设立常务会议、专题会议和全体会议三个层次的会议制度,成立“军地房地产、保护军事设施、优抚安置、协调军地纠纷、部队支援地方建设”五个专题协调小组,定期定责地解决部队建设、军民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南京市拥军优属若干规定》等70多个政策性文件陆续出台,涵盖了一个时期双拥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支持部队建设、抚恤、优待、安置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就解决诸如军人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热点、难点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一项项优惠政策,一个个创新做法,为双拥工作发展提供有力的法规保障。近年来,南京市每年接收安置军转干部人数占全省三分之一。在安置数量大、空缺位置少的情况下,他们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确保重点、择优安置”的原则,采取“考试考核、积分选岗、双向选择、保底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实现用人单位、部队和转业干部本人的“三满意”。3年来,全市安置上千名军属就业,近万名应征士兵无一责任退兵。
又好又快双拥新模式
360行,行行拥军;365天,天天爱民。要想实现双拥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就要走好军地双赢之路。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是双拥共建工作的新领域。在激烈的竞争中,南京市粮食系统承包部分军事院校的食堂、超市和浴室。通过行业参与部队后勤保障,不仅达到压缩部队编制,节约经费开支目的,同时也为地方下岗职工提供转岗再就业的机会。南京市组织数十家放心副食品厂家与驻军“联姻”,不仅这些单位提高了经济效率,也丰富了部队官兵的盘中餐。
让军事经济和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实现军地资源共享,是南京市各级党政领导双拥共建的关注点。他们积极帮助部队排忧解难,每年为部队在水、电、气、道路交通等方面,提供和减免费用。2005年市有关部门主动上门征求驻宁部队意见,梳理出部队官兵吃水、用电、用气、住房等方面75件“老大难”问题,75件难题当年就有41件得到解决。
徜徉在驻宁陆海空军和武警部队,经常可以看见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教授,活跃在演兵现场和装备保障一线。由36名两院院士、专家教授、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拥军服务团,自2000年组建以来,已赴军营服务数百次,举办讲座、咨询千余场,解决技术难题500多项。2002年7月,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学院、江苏一德集团等10家单位被南京市命名为“科技拥军基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与部队专家一起攻关,共同研制的某尖端科研项目,获得空军和全军科技进步奖。
构建和谐社会时尚名片
军民共建文明社区,构建和谐社会时尚名片,是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经过积极探索,南京市在市、县(区)、街道、乡镇中形成专业对口共建、系统联网共建、社区联片共建的新格局,成功创建南京无毒社区、科普社区等。南京政治学院选派百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进驻地社区担任“党建顾问”,组织开展党建共建活动,他们以“让党旗在社区高扬,共建文明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共建活动,有力推进了社区思想政治建设的蓬勃发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16年来,南京市驻军官兵坚持开展“我为石城增添光彩”活动,为建设第二故乡做贡献。2003年,在抗击非典中,军民众志成城,严防死守,打了一场漂亮的保卫战。2005年,在南京市迎接十运会期间,驻军部队出动官兵平整场地,拆除违章建筑,美化环境。2006年,南京市举办首届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近万名官兵参与其中,营造“相聚在文化名城、狂欢在博爱之都”的浓厚节庆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