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的存在而言,自然科学的观念不是占据绝对的位置,也不能解决人类生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因为自然科学的观念对于人所存在的世界来说同样需要预设一种更为基本和必要的经验,即生活世界的经验。
生活世界的经验比科学世界的经验更加优先,生活世界总是预设着科学世界。科学世界产生出来的经验的
心理学的研究需要回归到“生活世界”之中
这里“生活世界”的含义来自于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概念。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指出人们包括自然科学家都应该树立“生活世界”的理念,从科学至上、科学主宰一切或者说唯科学主义的思潮中觉醒和解放出来,真正发现和体现回归“生活世界”对人类生活的完整意义、功能和价值。
“生活世界”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遍世界,即人们在日常经验中直接面对和经验到的世界。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种种人(物)际关系之中,就必然以经验自我为中心形成一个由意识的意向活动范围及其所建构的周围环境。这样一种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具有意义的“界域”就是人所经验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也就是人们对现实的直接在场,是人们与其感知觉到的生活环境之间互动的场所,是实现人的现实意义及价值的最原始和最根本的世界,同时也是日常生活得以正常运转的整体世界。
人们在生活世界中富有意义地居住,生活世界在最一般意义上优先于任何外在的抽象理论预设的概念世界。作为奠基性的、直观的和前反思性的世界,生活世界具有广博的包容性,包括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种种文化客体、自然客体和人际活动等等,它们构成人的生命存在的总体世界。在生活世界中,人寻找和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人在实现特定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也就在创造自己的经验世界的过程中实现对意义和价值的直接体验。
生活世界的奠基性(或者说基础性、先在性)作用是生活世界的重要特性,也是它之所以成为心理学研究根基所在的重要原因。生活世界不是人们简单的感官世界,而是包容人的全部经验(如科学经验、美学经验、道德经验、宗教经验、情感经验、社会文化经验和历史经验等等)的开放世界。人类在生活世界中实现各个领域所追求的目标,在各个领域的目的和理想又最终都必须回归到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于人类任何活动包括科学在内,它都是最为根本的。尽管科学家必须以高度专业和复杂的方式追求他们的事业,但是科学家在他们工作中不可能完全脱离生活世界。要实现对科学世界的真正理解,就必须回到生活世界,阐述生活世界在科学建构和发展当中所发挥的作用。生活世界是我们人类活动不可还原的基本场景。它在全部意义上先于所有科学世界,同时又构成所有科学世界的内在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指出,“科学世界象所有由目的形成的世界一样属于生活世界,就正如所有人和人类社会属于生活世界”。
主流心理学存在肢解完整心理生活的弊端
在主流心理学之中,自然科学的观念一直占据主导或者说特权位置,人们总是强调科学世界的心理经验甚于生活世界的心理经验。主流的自然科学心理学隐含着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的预设,其最典型的心理学研究表现为,实验者在高度精确的情境中对被试的心理或行为进行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而后用研究者建构的分裂式概念解释被试的经验。
主流的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尽管取得了重要成就,作出过许多贡献,但也给心理学带来严重的弊端、问题甚至危机。具体表现为:心理学缺乏理论上的统一,缺少共同一致的研究方向,无视许多有意义和价值的心理现象,肢解完整丰富的心理生活,一味追求研究成果而盲目建立现象的相关性。
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向使得主流心理学坚持着一种非经审视、非经批判的心理学前提预设,即心理学必须是实验的、还原的、实证的和量化的。主流心理学把心理学研究主题限制在可测量的范围之内,操作上强调从心理现象整体中孤立(有时甚至是“制造”)出变量,而后进行观察、问卷、实验、统计、分析和作出结论。至于这样是否造成它所采纳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向与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显现的心理现象之间的很大差距,是否忽视了心理现象的真实本性、远离了人的现实生活等,它是反思不够的。
生活世界是所有知识的根基和基础。所有知识不管其抽象或普遍,都是建立在人如何经验生活世界基础之上的,人最终在相关于生活世界的起源上理解这种抽象或普遍。对于心理学家来说,重要的问题是,心理学是否意识到心理现象的真实起源,或者说,是否意识到它的研究对象不应该受某些预先建立的观念的影响。我们知道,心理学的初衷是想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也从自然科学那里借来方法、概念、预设和观点。这就是说心理科学发展的过程从一开始就不是建立在它原本应该建立的最基本(原初)的现象之上,而是建立在那些二手的或派生的现象之上,即这些现象可以在自然科学的世界中得到解释。这样一来,必然的结果就是心理学的发展总是以生物(理)学的眼光,借助物理学和化学的解释原则及思维方式来实现。从而,心理学的根基往往是其他科学,而不是生活世界。
历史证明,传统心理学的出发点或者说处于优先位置的是自然科学的观点。随之而来的就有两种情况:要么看不到心理现象的生活世界的起源,按照自然科学的观点来处理;要么即使看到心理现象的生活世界的起源,却又把它转变为自然科学的观点。这两种情况都阻碍了心理学的发展。当然,我们说主流心理学中缺失“生活世界”的观念并不认为主流心理学就“一无是处”,相反还应该吸取主流心理学能真实地表达人的心理存在的合理之处。
只有保障心理学“日常生活”的优先性,才能保证心理学的科学性
主流心理学远离生活世界,缺少对日常问题的关心,即使关心也是先把它们转变为科学的语言表达形式,然后再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进行处理。我们认为,只有首先保障心理学“日常问题”的优先性,才能保证心理学的科学性。需要在心理学研究中坚持体现生活世界的完整性,总体的生活世界必须优先于被这一理论或那一理论强调的任何部分。
把生活世界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根基和起点,也就是在心理学研究当中牢固树立生活世界观念的特殊地位,最终目的是要反对在主流心理学中一味强调“科学至上”、实证科学决定一切、并充当最高判断标准的错误理念。
美国著名现象学心理学家吉尔吉(Giorgi,A.)曾指出:“生活世界对心理学取向的意义来说是,心理学必须按照心理现象如何显现、如何被经验到,而不是按照它们应该(oughtto)如何显现的观念来说明它们。”对于心理学来说,重要的是必须重视人与动物、自然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一味按照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对待人的心理学研究显然是不科学的。为了使心理学避免脱离正常的发展道路,心理学必须极力做到使其研究回到事物本身。回到事物本身就是回到生活世界,致力于研究人们真实经历并与之伴随的心理现象。在自然科学态度中,心理被看作自然客体。而回到生活世界意味着摆脱自然科学态度对心理学的“垄断”,搁置关于心理性质的普遍的自然主义的预设,心理学家重点描述在日常生活中显现的属于心理主体的东西。
“生活世界”的心理学价值在于强调忠实于心理现象的重要性,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位为对人的研究,把人真正当作“人”,而不是物,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真实体验和活动着的人。把心理学研究定位在“生活世界”之中,就是主张在生活情境或者“还原”为生活情境中研究人的心理经验,人真实经验到的现实生活是心理学研究的可靠起点。心理学的研究焦点应该集中在对意识经验的描述、分析和概括上,研究过程尽可能地对一些预设、理论解释和习惯上的心理学偏见“加括号”,反对以自然科学的方式量化或抽象化的日常经验,主张通过建立一种更好的方式研究心理实体(现实),从自然科学的主导态度(心理被看作是一种自然物的存在)转向生活世界(日常经验的世界)的视域,将我们通常关于心理性质的自然主义的前概念放在一旁,在与生活世界的意向性关系中,对日常生活中呈现的、属于心理学的主体性进行纯粹的描述。
在完成这一任务的时候,心理学家需要认识到心理学知识“纯粹”客观性的虚幻和心理学对生活世界的依赖。通过现象学还原试图展现出活生生的心理经验,避免自然主义的术语将心理经验“物化”。当然,这种现象学还原并不否定外界之物的存在以及人的心理状态的生理、物理条件的相关性。心理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忠实立足于所关注的对象,将描述而不是无基础的理论演绎居于首位。“真正的方法所追随的是被研究事物的本性,而不是追随我们的偏见和先在概念。”最终在现象学还原的帮助下,利用本质直观获得特定心理现象的普遍结构和意义,使“生活世界”真正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根基所在。(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