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边塞诗人王昌龄这首《山塞》诗,千百年来传为佳作,诗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了作者的非战思想。可是对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理解和诠释,则是见仁见智。但总的意思都可谓是借明月和关塞发思古
究竟诗人王昌龄为什么用“明月”和“关”这两个词,我认为诗人是用“明月”和“关”来作戍边战争的历史见证物。夜战夜行军,明月可以作证;攻城守城,关塞可以作证。诗人熟悉边塞战争的环境,抓住了战斗的典型时间和典型空间,表示战争的艰苦性和残酷性。这样,“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便可作这样解读:“无论秦时的明月和汉代的关塞啊,它们都可以作那残酷战争的历史见证。”这样解读的好处,就是把这句诗同全诗的主题扣紧了,而且同下一句诗“万里长征人未还”直接相呼应,逻辑上也比较顺畅。
为了说明夜战是战斗的典型时间,我们可以从唐诗中特别是边塞诗中找出许多诗句来印证,比如: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而在王昌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中,更有“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之句。
从攻城守城代表战斗的典型空间来说,唐诗中描写攻守城关的诗句,也不胜枚举。例如:
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杜甫《遣怀》);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百州。(李贺《南园十三首》);
而作者王昌龄另一首诗《从军行》中“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更表现攻城战的惨烈。
那么为什么用秦汉两个朝代说事呢?可能是借秦汉以喻唐。唐代诗人在披露当代事件时往往用汉作比附,即以汉喻唐。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高适《燕歌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杜甫《兵车行》)。而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整个就是以汉代皇帝作依托,来描述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