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翟婉明获“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

2007-04-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余长安、周龙 我有话说

本报讯2006年度“长江学者成就奖”颁奖大会日前在京举行,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翟婉明用自己创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相结合,在解决我国铁路“大运量、高密度、客货混运、提速、重载”超负荷运输重大课题上取得的突出成就,获得一等奖,成为自1999年该奖项设立以来工程

科学的首位获奖学者。

1981年,翟婉明从江苏农村考上西南交通大学。在接下来的九年多时间里,翟婉明带着“要为改变铁路运输落后面貌出点力”的梦想刻苦攻读,在这所以铁路交通著称的高等学府,一口气读完博士。在学习和研究中,翟婉明了解到:中国铁路路网密度只有美国的1/10,德国、法国的1/8,但它所承担的运输量却高居世界铁路之首,等于用6%的世界铁路营业里程完成世界铁路1/4的运量;而且是“客货混运”,客车、货车在同一条铁轨上繁忙穿梭。如此大运量高密度的运营,火车轨道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出现下沉和变形,也给速度越来越快的列车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即使这样,全国铁路也只能满足60%的社会运输需求,而我国的现实条件又决定了解决运输瓶颈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简单采取大量修建高标准快速客运线和高强度重载铁路来实现,主要靠在现有的铁路线上反复提速、加载……

还在上个世纪90年代,翟婉明就认识到,中国铁路路况不好、车重且快的局面,直接导致的结果是铁轨与车辆之间的动态作用力增加。如何减少这种有害的动态作用力,自然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老一辈学科带头人沈志云、严隽耄、孙翔教授的指导下,翟婉明带领他的课题组,用七年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创建了崭新的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体系,他们将路轨和机车车辆作为一个互相作用的整体来分析研究,从而使理论更加符合我国铁路超负荷运转的实际。在国际上被称为“翟―孙模型”(孙是翟婉明的博士生导师孙翔教授),列为该领域四种代表性模型之一。

从1997年开始,我国铁路陆续进行了五次大提速,马上又要实施第六次大提速。铁路事业大发展,为创新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翟婉明带领团队把自己的理论运用于我国铁路发展的实践,开发出计算机仿真系统――通过计算机模拟列车运行中的动态行为,寻找解决火车既高速、重载又安全运行的途径。

2004年,中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提速目标为160公里/小时。然而,早在2002年,当第一台样车生产出来时,在试运营中曾发现机车在提速范围内横向摆动很大。按常规,需要重新改进设计、重新试制,但这样做没有一两年的时间是不行的。有关方面找到翟婉明和他的团队,仅两个月,不改变机车关键结构的解决方案就拿出来了,改造周期也因此被大大缩短,事实证明效果良好。翟婉明欣喜地说,“如果靠经验,边改边试验,不仅成本大,而且难以保证安全可靠。实现提速靠的是科学,不是胆量。”

今年44岁的翟婉明1991年28岁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31岁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6年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大奖项。在成就面前,翟婉明说:“中国铁路正处于空前的大发展时期,五次大提速的实现,高速客运专线的大量建造,给我们铁路科技工作者更多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我们只能更加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