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携手共创“现代农业”

2007-04-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邢兆远 通讯员刘关浦 我有话说

在历史积累起的文化厚土上,往往有着惊人的安排:在世界第一部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作者的诞生地山东寿光,今日又催生出“中国生态农业高科技硅谷”,崛起了“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之父”王乐义。而他与山东农业大学结缘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又像一本新的《齐民要术》,值得细细品读。

结缘引发“绿色革命”

近日,66岁的王乐义又风尘仆仆地来到山东农业大学,见到熟悉的教授、专家,就像久别的朋友相逢,唠不完的话,说不尽的情……

谈起王乐义与山东农大的深厚情谊,还得从28年前说起。1979年,担任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的王乐义,来到山东农大拜师,邀请教授李正之到他们村进行科技指导。不久,在李正之的指导下,三元朱村很快发展起400多亩果树,5年后获得大丰收,户均收入1300元。

尝到学科技、用科技的甜头,王乐义萌发出发展“冬暖大棚蔬菜”的念头。1988年,在山东农大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的指点下,经反复推敲、试验,从墙体、骨架、覆膜、方位等方面进行研究,成功探索出“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第一批冬季黄瓜顶着黄花上市,每公斤20元,每个大棚平均收入2.7万元,村里一下子冒出了17个“双万元户”。

三元朱村种大棚黄瓜发了财,引起了轰动,来访者络绎不绝。望着渴求科技的农民,王乐义决定面向全国推广这项技术。时至今日,三元朱村还有140多名技术员常年奔波在外,传艺授徒,有27人被外地聘为科技副乡镇长,3人被聘为科技副县长。同时创办起培训基地,为全国各地免费培训技术员。他们把“冬暖式大棚蔬菜技术”播撒到大半个中国的农村,掀起一场“绿色革命”,引领亿万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

携手冲击“农科前沿”

隆冬时节,记者钻进三元朱村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只见顶花带刺的黄瓜挂在舒展的藤蔓上,苍翠鲜嫩。“南瓜树”上结的“巨无霸南瓜”重达150公斤,“丝瓜树”上的丝瓜也长达2米,还有西红柿树、西瓜树等组成的“菜树林”,令人叹为奇观。村里的技术员对记者说:“在冬暖式大棚试验成功后,山东农大等单位的专家、教授与我们一起,进行蔬菜新品种的引进与培育、大棚新技术的探索,不断推出新成果。现在,你们看到的是集大棚滴灌、模板护墙、电动卷帘、钢架支撑、微机控制于一体的‘第三代’大棚”。

三元朱村与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携手,聚集起科技优势资源,不断冲击农业科技前沿,建起了3000平方米高标准智能温室、1500平方米农展馆、26个高标准冬暖式大棚。从1997年开始,进行绿色食品蔬菜的大面积开发,建成以三元朱村为基点,辐射周边村庄,占地2000亩的绿色食品开发园,引进了国内外26类150多个名优新品种,试验推广了20多项新技术,使大棚产量翻了一番,效益大大增长。

运用当代理念,发挥产业的融合性,构筑起蔬菜产业链。2001年,投资5000万元建起了“龙头企业”德农三元绿色农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大力推行工厂化、标准化生产,以优良先进的种植模式,建立起大规模的无公害蔬菜、瓜果生产基地,瓜菜优良品种展示基地及瓜菜出口创汇基地,建设了有机质无土栽培大棚2000亩。产品远销到俄罗斯、蒙古、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北京、上海、济南、烟台等大中城市设立了蔬菜专柜。

融合催生“农业硅谷”

与三元朱村结亲的山东农大,围绕“农”字,整合科研、教学优势资源,培养出一支能科研、懂教学、会指导生产的骨干教师队伍。这里的许多教授、专家成为农民的朋友,名字家喻户晓,他们的众多顶尖成果在三元朱村落地生根。

“搞农业科研与教学,必须一头攀登科学高峰,一头连着生产实践,即‘顶天立地’。”山东农大的教授时常这样讲。师生们把三元朱村当作“家”,将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同时面向生产搞科研。副校长董树亭说:“一个‘农’字把我们两家紧紧连在一起。三元朱村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典范,是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交流的平台,也是农大教师和学生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好课堂”。

“融合”蕴涵着互动,“亲情”在互动中升华。2005年4月,山东农大把王乐义请来,聘他担任大学生实践创新导师。同师生座谈时,王乐义高兴地说:“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欢迎山东农大把我们村作为研究与教学基地。把学府的最新科技成果带到我们村来。欢迎老师和学生到村里进行实践教学”。时隔不久,山东农大的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就在三元朱村挂了牌,双方共同创办起“农业博士创业园”。

现在,在三元朱村的蔬菜高新技术创新园、农业博士创业园、蔬菜标准化生产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区、智能化信息管理中心……处处可见山东农大师生的身影。让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在这里生根开花,示范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三元朱村已成为集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人才培养、科技示范、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中国生态农业高科技的硅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