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到哈尔滨旅游的人,多了一个不能不去的项目――参观各种各样的文化展
春风催花般涌现的文化展馆,是哈尔滨人经历多年痛定思痛的考量和审时度势大胆创新的结果。
模式一:扶持民间办馆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城市;一座缺乏文化个性的城市,不可能成为令人仰慕向往的魅力之都。哈尔滨市市委书记杜宇新说得好:“城市绝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聚集、大工业大商业的聚集,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是文化,城市的本质功能也是文化。哈尔滨作为一个特大城市,要建成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仅仅有经济上的发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
文化展馆无疑是传承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文化展馆该如何办?靠政府包办,行不行?且不说资金、场地、收集展品等困难,更重要的是,建馆之后的公办经营机制也存在很大局限性。曾几何时,博物馆改作珠宝店、文化宫变成大超市……群众文化阵地的纷纷“失守”,让人们至今还心有余“憾”。
显然,政府包办“包”不起,也不符合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而与此同时,一些拥有丰富文化藏品的企业和个人,虽说办展甚至建馆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却遇到不少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问题。如何把城市对文化展馆的需求与企业、个人办展建馆的愿望有效地结合起来?
哈尔滨人开始探索一条全新的城市文化建设之路。
刘明秀成了受益者。他把在黑河开办的俄罗斯艺术展览馆搬到了风光秀丽的太阳岛上。新展馆由一栋俄式老建筑改造而成,展厅面积达2500平方米,由太阳岛风景区管理局无偿提供。此外,松北区政府为展馆无偿装备一套价值26万元的监控系统。
刘明秀的幸运源于哈尔滨市利用城市改造契机开展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创举。从2003年起,太阳岛风景区开始了为期3年的大规模改造建设,全新的太阳岛不仅定位为“风光立岛”,更引入“文化立岛”理念。为此,城市决策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利用太阳岛搬迁改造遗留下来的大量空置房产,通过无偿提供场地、资金的方式,招揽民间展馆来太阳岛安家落户。
随后,北方民艺精品馆、于志学美术馆、太阳岛艺术馆、于庆成雕塑艺术园等一大批博物馆也以相似的运作模式陆续进驻太阳岛。加上岛上原有的哈尔滨冰雪文化展览馆、黑龙江省科技馆和即将落户的省博物馆新馆,太阳岛风景区内出现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展馆群”。
从太阳岛的实践出发,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磨合,一个思路逐渐清晰――由政府出政策,甚至出场地和部分资金,引导、扶持社会办文化展馆,走一条“民办公助”的建馆模式,激发民间办馆的积极性。
模式二:引导行业办馆
利用企业改制,引导行业办馆,这是哈尔滨市在探索文化展馆民办公助模式上走出的又一条创新之路。
位于道外区的向阳专业用品商店是哈尔滨市一家老字号,企业因经营不善被转让给哈药集团实施整体改造。哈药集团拿出其中2000余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创办了哈药国际摄影展馆。企业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市委领导的大力支持。
“我们之所以投入大量资金创办公益性的摄影展馆,一方面是体现哈药集团‘立足文化,回报社会’的企业精神,另一方面是利用这样一个文化阵地增强企业的市场吸引力。”哈药摄影器材城总经理钟纪兵表示。
始建于1913年的哈尔滨大众肉联集团,于2004年实施改制,与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战略重组。改制过程中,通过政府有意识地引导,哈大众肉联集团在新厂址集团办公楼的一层,专门辟建了面积200多平方米的企业历史博物馆。这里,陈列着上世纪20年代英国产的消防泵、美国通用电器生产的老式冰箱……这些沉淀着历史记忆的老古董不仅见证着中国“第一根红肠”的诞生历程,也昭示着历经百年的企业文化一旦由博物馆所承载,便会与它所成长的城市相融共荣,成为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
模式三:倡导社会办馆
对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设给予积极引导和政策倾斜,是哈尔滨市“文化展馆热”的一个直接催化剂。企业办馆、高校办馆、行业办馆、私人办馆,层层叠加的办馆热潮让哈尔滨的文化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国内知名企业哈药六厂多次迫切表达了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热情,但一直苦于找不到发力点。对此,市委指派市文联帮助其认证策划,哈药六厂把文化建设切入点瞄准了版画艺术。去年初,由哈药六厂投资创建的哈尔滨艺术宫版画博物馆开馆,这是国内首家版画博物馆,成为国内展厅最大、藏品最多的版画艺术交流平台。
市委、市政府倡导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而企业办馆的兴致之高大大超出了预期。因城市改造,颇受市民欢迎的“哈尔滨规划展”一度因失去展馆而停办,之后,多家企业纷纷表示愿意承办。前不久,市政府与哈尔滨福怡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了第一份政企合建公益设施协议,由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双方联合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展馆”。这座展馆将于2008年12月31日前投入使用。
私人办展馆同样得到支持和鼓励。平房区退休职工付春和是民间文物收藏爱好者,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递交了一份办馆申请,没想到一周就办妥了全部手续,“春和博物馆”顺利开馆。
模式四:政府参与办馆
2006年9月,哈尔滨市委的一项举措被众多市民津津乐道――市委301会议室被改造成公众展馆,常年设展,供市民免费参观。这座展馆被称作兆麟街123号展馆。
去年6月,市委7号楼竣工后,原市委301会议室本来计划改建为一处机关内部的文化场馆,后来在市委领导的建议下建成了开放式展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为此,市委专门在展馆外墙新开了一道门,让普通市民可以非常便捷地出入。
开馆至今,兆麟街123号展馆已举办了12场文化艺术展,平均每半个月就更新一次,全部免费对公众开放,平均每天都有近千名观众前来观展。目前,展期已排到今年下半年。
兆麟街123号展馆开创了开放市委机关举办大众文化展览的先河。湖南省郴州市文联主席邓存健对哈尔滨市委的这一做法钦佩不已:“这是哈尔滨人的福气,也让我看到了哈尔滨大气包容的城市性格。”
“兆麟街123号展馆的成功建设起到了教育基地、文化窗口和沟通平台的作用,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为全面推动哈尔滨市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和示范意义。”哈尔滨市文联副主席、兆麟街123号展馆馆长李建华说。
依托文化展馆,改善城市生态
“哈尔滨别样的文化品性和多姿多彩的文化遗存,争奇斗艳的文化现象,在哈尔滨百年历史演进过程中已成为城市文化个性的组成部分,受到世人瞩目。承载着这些个性文化的众多文化展馆的出现,不仅满足着外来者的文化渴求,同时也滋养着当地人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哈尔滨市著名作家阿成说。
“一个知名的城市需要有知名的历史,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有伟大的文化。感动世界的历史需要博物馆去传承。”黑龙江省社科院院长曲伟说。陆续建成的文化展馆,承担着整理文明碎片、梳理城市历史的功能,每一座展馆都承载着哈尔滨人的集体记忆,也将成为哈尔滨以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文化展馆,正在改变着哈尔滨的文化生态。每逢周末假期,逛逛各种文化展馆已成为时下许多哈尔滨市民的休闲方式,许多中小学校也开始把集体参观博物馆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原来哈尔滨还有这么丰富的历史文化。”酷爱民俗文化研究的黑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唐戈说:“这些文化展馆的兴建不仅改变了我对哈尔滨的印象,也让这座城市变得可亲可敬。”
众多文化展馆的出现激发了市民参与文化消费的热情,市民对文化展馆的热衷又刺激着文化展馆的建设。二者共同推进了城市的文化建设。“哈尔滨的旅游资源一下子变得丰富了。”一位资深导游感慨说,“以前哈尔滨市内旅游景点有限,安排个二日游都排不满期,现在仅把这些文化展馆都转下来就得好几天。”
“文化展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厅,它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哈尔滨市通过民办公助的办馆模式,以文化展馆的超常规发展迅速做大做强城市文化事业的探索,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李建华说,“在这一模式中,企业、个人和市委、市政府一道成为了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