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牡丹花开两相宜

2007-04-0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刘先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河南省洛阳市大街小巷的空地上、分布市内的公园里牡丹绿叶伸展,花苞满枝,预示着又一届牡丹花会的繁荣。据最新统计,已经举办24届的牡丹花会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000多万人次;近年来更是热闹空前,每年花会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约占全年的1/3、旅游收入约占1/4。洛阳

已成为全国黄金旅游城市、海外华人寻根问祖的热点、“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占GDP的比重由不足1%跃升到13.2%。新时期的洛阳,牡丹经济文化之花竞相绽放,续写了“甲天下”佳话。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品格高洁,又名“洛阳花”。洛阳牡丹栽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成为洛阳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洛阳牡丹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恢复整理、初步发展、商品生产起步、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总面积2万余亩、总株数6000万余株,引进日、美、法等国外晚开品种117个,品种960多个,形成了两个万亩牡丹产业带;建立催花牡丹基地30余个、面积6000余亩、年上市催花牡丹近30万盆;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牡丹观赏园、基因库,是当今世界上牡丹品种最全、花色最好、培植技术最先进的城市之一。

洛阳牡丹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40多项,中国花卉博览会金奖20个;率先在国内制定执行牡丹种苗、盆花质量标准;率先申请注册牡丹“地理标志”,初步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目前牡丹年产值达10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日本、美国、荷兰、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洛阳新建了一批高档次牡丹观赏园,为延长花期专门建造了高山牡丹园、晚开牡丹园,使全市牡丹高档观赏园达到12个,观赏面积达4000多亩,牡丹自然花期从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并通过人工技术措施,实现花开花落随人愿,催花牡丹四季开放。

科技的发展,为1983年开始举办的洛阳牡丹花会增加无限魅力,成为促进洛阳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龙头。

首先,举办牡丹花会以来,洛阳每年都要完成一批“花会工程”,使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品位得到大幅提升。洛阳把“花会工程”同创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相结合,在搞好市容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先后建设了飞机场、改扩建了火车站,完成了一大批路桥建设,洛阳新区、城市道路网络改造、快速通道、环城高速公路已经形成;洛浦公园、周山森林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水面、广场成为城市的明珠;牡丹桥、牡丹广场、牡丹城宾馆等一批以牡丹为标志的建筑物应运而生。

同时,“花会搭台,经贸唱戏”。从1985年起,洛阳连续20多年借助花会平台举办经济技术交流暨贸易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项目成交额达800多亿元,其中利用外资40多亿美元,不仅对发展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大大增强了洛阳和河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第三,牡丹花会的举办,使每年花会期间来洛赏花观光的游客剧增,各个景点、宾馆、酒店爆满。洛阳抓住机遇,进一步改善龙门、白马寺等原有旅游景点,逐步新建了古墓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人文景观,开发了小浪底、万山湖、白云山等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风光旅游点,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多条旅游热线。

牡丹文化更是璀璨繁荣。人们对牡丹情有独钟,许多文人学士挥毫赋颂,表达对牡丹的热爱之情。据不完全统计,洛阳牡丹诗词达3000余首。牡丹在唐宋时期已成为画师笔下的艺术题材。现在,牡丹与各种文化载体的关系更加密切,以牡丹为题材的各种文艺创作更加繁荣。目前洛阳专门从事牡丹绘画的达3000多人,孟津县平乐村男女老少人人会画牡丹,有“牡丹画之村”美称。

洛阳文化艺术品也相得益彰。生产企业和民间艺人向“专、精、特、新”方向共同努力,牡丹石、剪纸、玉雕、刺绣等牡丹工艺都有相应发展,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牡丹艺术的百花园地;以牡丹为特色的化妆品、工艺品、饮品、用品等得到逐步开发;而在花会期间,《千枚牡丹》个性邮票发行仪式、牡丹婚典、牡丹摄影绘画展、盛唐歌舞《千年牡丹情》等活动的举办,“十万宫廷乐舞”、洛阳剪纸、“唐三彩”、“洛阳牡丹栽培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开发,使牡丹文化艺术得到空前繁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