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视教师的职责为传道、授业、解惑。于是,教室里就有了代表师道尊严的戒尺、指点江山的讲台。这时,我们语文教师的角色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传道者。而教师的这种角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更好地去学习。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语文的美丽、奥妙,从而在自己的心中体会到文字的优美
当好语文教师,首先得变成个好演员。因为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尤其是那些内涵深厚、意蕴丰富的文章,想让学生真正地领会其神韵和情趣,教师必须得是个懂得表演的好演员。只有用饱含情感的表演去感染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讲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一下那种柔美、富有浪漫气息的意境,笔者在课堂上就变成了一位话剧演员,用声情并茂的“表演”,让学生深深感动。他们不仅体会到了诗歌的意象美,就连以后朗诵课文的时候,也都饱含了感情,真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沉浸于课堂“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时,新课标的出现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标提出:教师还应该是主持人。那么,演员与主持人的区别是什么呢?老师为什么要成为主持人呢?
演员重在演技,依靠演技打动观众,老师演学生看。不过,虽然“观众”动了情,但毕竟不是亲身体验。所以,老师作为“演员”的局限性还是显而易见的,应该向主持人的角色转变。那么,教师又该是哪一类主持人呢?
要探讨这个问题,还得从新课标谈起。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对所学的东西有独特的体验与感悟。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理解、去思考、去感悟,形成自己的观点、思想,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把那种模糊的、含混的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师生携手更进一步走向文章的深处。
这样,老师就如同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一样,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文章里面的酸甜苦辣咸。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品出个中滋味,才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而且还会给教师带来意外的惊喜。在教《雨之歌》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随便谈谈对文章的体会。有一个学生,就找出了文中“一旦”、“便”、“更加”等词语,有理有据地说出这样的词更能表达出雨无私奉献的精神。由此可见,“主持人”这个角色当好了,确实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跳动起来了,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但是“主持”时间一长,我发现新的问题出现了。有的时候,许多学生仍然比较退缩。这又使我陷入了深思:语文课上,教师可以是个主持人,引领学生去探索,去体会。可是学生某些素质的提高,如朗读技巧,还必须老师再扮作演员去亲身传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在做主持人的同时,他们还是兼有演员、传道者的多重身份。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