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城乡界线正在消失

2007-04-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杜弋鹏 我有话说

看了病去报销,退了休每月有养老保险金发到自己的账户上……只有城里人才能享受的好事,北京农民们也开始享受了。

如今的北京农村人已经和城里人没有什么区别,城乡界线正在迅速消失,农村人甚至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怀。有关理论界人士说,北京城乡二元体制正在发生融合性的变化。据北京市发改委透露,北京市城乡

投资比例出现历史性大“拐点”,对郊区投资比例首次超过城区,破天荒地达到52%。同样破了天荒的数字还有:京郊已经有86.9%的农民加入了新型合作医疗,44.8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

这历史性巨变的推动者是党和政府:探索创建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城乡统筹新机制,组织了市级56个部门单独或联合制订了近100项支农政策,启动了108项新农村建设工程,投入了111.8亿元资金……

培育什么,培养什么,扶持什么,关照什么?北京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们费尽“上下而求索”的大工夫去调查论证。首要的任务是培育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农委制定出台《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明确扶持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的建设。

大兴区西黄垡村村民马爱荣算了一笔账,依靠市、区两级的补贴,自己只要投入几千元,就能建一栋造价3万多元的温室,一年就能收回成本。这么好的事哪个不做?2006年,全市新增了设施农业面积4.5万亩,仅此一项就为农民每年增加近4亿元的收入。

还是那句老话,“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也最重要。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和补贴政策,京郊9.9万农民免费获得职业技能培训。

北京市级财政对农村的总投入达到111.8亿元,用于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京郊开展“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三项工程。在农村地区安装了3万盏太阳能灯,建设农村雨水利用工程200处,中水利用工程60处,新建节能“吊炕”46120余铺。

据了解,建一铺“吊炕”造价大约为600元,市财政按照每铺5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再加上各区区镇级财政的配套资金,最后农民只要花50元,甚至不用掏一分钱,就能安安稳稳地睡得暖起来。

于是,农村的夜晚亮起来了,农民的住房暖起来了,农业资源也逐步循环起来了。

远郊区县建立了1568家零售药店、2671家药品销售网点。78个村完成了有线电视信号盲点覆盖工程,665个村收视节目增至8套以上。建成522个“益民书屋”,配送图书6000余种70余万册。200个行政村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

政府为9万农民买岗位,城镇管理模式开始向农村延伸。

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全市4.3万农民走上护林员岗位,对全市912万亩山区集体生态林进行管护,月人均补偿400元;3万余名保洁员收集所在村庄的垃圾,镇各级财政对保洁人员进行补贴;市水务局在全市组建了一支10800人的农村管水员队伍,对水源保护地进行巡查保护,市财政按照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矿产资源看护员、治安巡逻员、城管协管员……北京市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为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达9万个。

北京市在13个区县的184个乡镇全面推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市政府对远郊区县山区、半山区年人均补助35元,对远郊区县平原地区年人均补助25元,对近郊地区年人均补助15元,乡(镇)政府也相应给予不低于35元的配套补助,使每个“参合”农民筹资水平每年达到100-150元左右。截至去年底;北京市已有261万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高达86.9%。截至去年底,北京市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44.8万人;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8.1万农民享受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市区两级共投入资金7350万元,其中朝阳区的保障标准为每人每年3720元,已经达到城里人的标准。

北京市农委有关负责人称,农民将最终享受到和城区市民同等的待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