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人才培养需凸显应用取向

2007-04-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伊继东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这就要求高水平大学要以服务为宗旨,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为此,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和改革,以造就一大批有志于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及其实践运作的优秀专门人才。

云南师范大学高教所于建所之初提出了“二环节规划、四阶段培养、六学期达标”的高教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长期实践和完善,该模式成效凸显,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和分析高教问题能力显著增强,部分学生年均发表科研论文4篇以上,整体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把握人才导向  创新培养模式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平台在高校。作为高教研究与运营高端人才培育的核心机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就需要通过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再设计,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实践运作的适应社会和时代要求的高教应用型人才。

高等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一方面要保证高等教育能良性运行及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保证其适度超前发展,人才培养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要有前沿性和创新性,而要实现这两个前提,就必须拥有一大批高教应用型人才。这些专门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人才从哪里来?从目前来看,一是从长期的实践中来,二是通过专门机构培养,而后一种途径将成为理论与实践复合型高教专门人才来源的主要途径。

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学科研体制改革,它是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而教学科研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实际上就是为人才培养这一学校的基本职能服务的。特别是院系一级管理体制改革,更是以人才培养活动或教学活动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以社会服务促人才培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前校长田长霖曾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真正的“本”和“根”,毕竟“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一个关键问题。为此,云南师范大学高教所立足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实际,以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目标管理理论为指导,按照目标的系统和分解、全员的参与和激励、主体的责任和自控、评估的过程和结果、过程的阶段和反馈等,对新时期高教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运行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凸显应用取向  开辟育才新道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培养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要对人才培养阶段和课程安排等核心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通过理论兼和实践的方式培养高教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符合云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将高等教育学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型学科来发展,以来源于实践作为学科内容的核心理念,以创造科研和实践机会与平台,期望通过“教学、科研、实习和访学”等具体途径,培养“优素养、厚基础、强能力、善创新、良品德”的高教应用型人才。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其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经过培养从“学徒”变成“初级专家”,学校经过系统分析和评估,提出了“二环节规划、四阶段培养、六学期达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了突出应用型取向,学校还将3年培养期限分为两个大环节4个小阶段: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理论学习环节和实践运用环节和“夯实基础,专业学习”阶段、“明晰方向,科研规训”阶段、“强化能力,教育实习”阶段、“提升素养,毕业设计”4个阶段,在6学期内以交叉螺旋递进的方式完成。据此制定了《高等教育学专业学术硕士培养方案》,包括研究生报名审核、笔试面试、导师双向选择、上课考勤及请假、发表论文和奖励、科研和资助、开题报告和论文答辩、教育实习和就业指导等制度,为研究生全程培养提供系统性制度保障。

在实践新模式过程中,学校形成了以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教育实习和科研锻炼为两翼的“一心两翼”结构,具体而言,作为核心执行环节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补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5类课程,其中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必修课程,补修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是限制性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为非限制性选修课(任选课),这5类课程基本按“二环节规划、四阶段培养、六学期达标”设计成系统的课程结构,以体现目标管理,加强过程监控。同时,优化设计了相应的锻炼项目,比如通过“模拟校长讲座”和“高教问题工作坊”加强实践教学,创建“科研小团队”让不同背景的在读研究生通过分担导师课题参与学术攻关来加强科研训练,以“校内实习计划”和“校外见习项目”加强教育实习。

高教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而连续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领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途中,要不断紧跟国家和时代前进的步伐,立足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实,努力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了云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更多有所贡献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