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抢救203名中毒患者的29个小时

2007-04-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朱伟光 特约记者朱伟华 我有话说

图为由卫生部及黑龙江省部分医疗专家组成的专家治疗组进驻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为中毒患者诊治。新华社记者李勇摄

北京。4月10日零时30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值班电话急促地响了

起来,“203人中毒!紧急需要3000支乙酰胺针剂。”电话另一头是黑龙江省的紧急求援。

“时间就是生命。”国家发展改革委当即责成相关司局从中央医药储备中紧急调用储备药品。

4月10日凌晨,联系机票、准备安检等一系列工作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清晨,民航第一班飞往哈尔滨的飞机上,3000支乙酰胺针剂已由专人护送飞往哈尔滨。

事情要回溯到4月9日早7时。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食堂。

早餐开始后,到食堂进餐的患者、陪护以及医护人员陆续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以及腹泻等症状,疑为中毒反应。医院迅速组织人员对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并及时关闭了食堂。据统计,中毒人员共203名,死亡1人。后经公安部门和黑龙江省疾控部门对现场提取的呕吐物、剩余食物进行检验分析,在早餐中的大米粥中发现含有氟乙酰胺成分,确定此次中毒事件是化学性食物中毒,毒物为“氟乙酰胺”鼠类药品所致,是一起故意投放危险物质的刑事案件,公安机关当即立案侦查。

面对突如其来的中毒事件,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反应,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钱运录,省长张左己等省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看望中毒患者,并在抢救现场召开办公会议,部署救治患者等项工作,明确要求:人命关天,万万不能有丝毫马虎,要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组织精干技术力量,全力以赴做好救治工作,精心治疗、精心护理,尽快使患者康复。随即,由主管省领导任组长的救治和事件处理领导小组成立了。

“氟乙酰胺”是一种与毒鼠强一样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毒药。“氟乙酰胺”中毒,此病特效治疗药物为“乙酰胺”。经过紧急查找黑龙江省内的“乙酰胺”仅有30余支。经栗战书副省长、经委庞光明副主任、卫生厅李斌副厅长研究确认急需3000支“乙酰胺”注射液后,为了让中毒患者尽快用上药,黑龙江省经委向中央医药储备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医药处汇报了中毒事件的情况,申请紧急调动中央医药储备的解毒药品支援。为了不耽误救助,他们又迅速与吉林省取得联系,请求紧急支援。吉林省立即将库存全部290支“乙酰胺”注射液在第一时间送到黑龙江省。4月10日8时30分,吉林省支援的药品率先运达,10时40分,中央医药储备调运的3000支“乙酰胺”注射液运抵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

在焦急等待药品的过程中,省委指示卫生厅迅速出台了应急治疗方案,成立了医疗救治组、安全稳定组、综合组。从黑龙江省医院、省二院、哈医大二院分别抽调中毒科专家支援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专家对中毒患者进行了逐一会诊,对个别反应较重的患者已经进行了重点监护、精心治疗、责任护理。据中毒事件治疗小组专家组成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新春教授介绍:“当时由于化验结果还没有出来,并不知道中的是什么毒,我们就组织人员检查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心率、呼吸及一般状态。根据每个不同患者中毒状况的不同,医护人员迅速对病人进行对症处置。包括暂禁食水24小时,防止加重胃肠症状。医护人员还采取了催吐、解毒、导泻等措施。增加巡视病人的次数,严密观察病情,实行重点病人重点看护。”从北京、吉林等地调来的3290支“乙酰胺”注射液被迅速送到医院后,约半个多钟头就全部输完了。在这次中毒事件中,除1名77岁的心血管重症患者不幸死亡外,其余中毒患者的病情均得到全面控制。从事发至此,不到29小时。当本报记者赶到黑龙江中医研究院四楼415病房时,由妈妈刘琴带着到黑龙江中医研究院住院的10岁小女孩张淼正在跟妈妈玩扑克“斗蜈蚣”。“你又输了。”小淼淼笑呵呵地对妈妈说。据同病房另外一位中毒患者吴女士说,小淼淼是第一个被发现中毒的,也是恢复得比较快的,现在她已经活蹦乱跳了。(本报哈尔滨4月1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