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莱阳农学院:着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007-04-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张春华、孙贵山 本报记者凌翔 我有话说
5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8项,省部级项目23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1项。其中,“银果、银泰农用杀菌活性的发现及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克隆牛技术的研究”、“体细胞克隆牛繁殖机能检测及胚胎移植实验研究”等5项成果,分别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丛枝菌根研究”获
山东省2005年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莱阳农学院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不断迈出新步伐,并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广泛称赞。

科技创新促进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有强大的科研实力作支撑。莱阳农学院明确规定:教师必须结合教学搞科研,任期内必须有相应的教学科研成果,不同的职级有不同的科研任务和标准。

优越的科研环境和政策导向,摧生出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上世纪70年代,该校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技术,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技术,90年代又创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亩产超800斤栽培技术。进入21世纪后,学校在科技创新上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目前学校担负课题研究的教师平均每人指导6名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学生结合老师科研工作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平均比例达到25%,参与科研工作发表论文49篇。广泛参与科研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熟练掌握了开展科研的方法,提高了创新实践能力。

注重产、学、研结合,使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紧贴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先后与数百家企业和政府部门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关系。目前在校内外建立教学科研基地193个,大批师生深入到工厂、农村等社会生产一线开展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使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近年来,学校成功向社会转让“系列仿生农药”、“灰树花液体发酵液多糖提取技术”、“LN3玉米新品种”、“玫瑰精油萃取技术”等6个重大科技成果,累计转让经费达2200多万元,在教育部公布的2002年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实际收入排名中名列第34位,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学校引导学生针对市场需求信息,积极开展应对工作,在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努力提高能在就业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第一就业竞争力”。

围绕“第一就业竞争力”培养,学校把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精炼课程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活跃课外教学,突出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实验教学硬件建设投入,并实行面向本科生实验室开放制度。目前实验室用房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45亿元,生均实验教学设备值6700元,实验教学保障水平大大提高。加强教学实验平台和实验室建设,现拥有生物、化学两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物理、机电工程、食品工程、计算机基础、数码艺术等7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有18个学院(部)级实验中心,基本覆盖生物类和工程类专业的实验教学环节。

学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暂行规定》、《第二课堂和创新教育学分管理规定》、《大学生创新教育立项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制度措施,设立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委员会及科技活动项目评审委员会。学校加大了专项投入,建立奖励机制,积极鼓励支持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组织方式上,学校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工作相结合。近3年来共组建社会实践服务队伍近300支,参与社会实践达6万多人次,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37个,建立“学士后流动站”17个,青春创业实践基地14个。积极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4年共选派毕业生59人。

该校毕业生素质高、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在参加省公务员公开选拔考核等就业机会中均表现出色,许多企业每年都提前到校选拔毕业生。被誉为“校园科技之星”的工程学院2000级学生孟凡贵,大学期间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完成9个科研项目,开发出两个应用软件新系统,两次进入全国“挑战杯”决赛,获得两项全国三等奖,并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建昊奖学金”。孟凡贵同学未毕业就被步步高公司高薪抢聘,目前这个刚毕业两年的莱农学子已成为步步高产品的研发主力,负责公司最前沿的预研工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