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川渝大旱:三峡工程真的有“风阻效应”吗?

2007-04-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国圣 夏静 潘剑凯 夏斐 谢文 我有话说

中央电视台4月14日的午间气象节目,主持人再次提到了川渝春旱。这场持续3个月的严重干旱,使700余万人面临饮水困难,直到4月11日雨后才稍有缓解。在2006年百年不遇的高温干旱后,川渝两地又遭罕见旱情,人们不由得再次把疑虑的目光投向三峡:难道真的是高峡平湖改变了四川和重庆的气候?

天灾频频连破“纪

录”

或许大家还记得,2004年,也就是三峡工程蓄水后的第2年,川渝等地出现2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2004年春夏之际的强降水,使长江和嘉陵江水位暴涨,重庆开县、四川渠县县城被淹。暴雨引发的洪灾导致近200人死亡或失踪。气象专家说,特大暴雨的成因是青藏高原边缘形成的“西南涡”,正好被东海上形成的台风抵住无法东移,加上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造成了川渝两地的强降水。

时隔1年后的2006年夏天,整个重庆又成了不折不扣的大火炉。8月15日,綦江县的最高气温连续第2天超过44摄氏度,达到44.5摄氏度,成为重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全市的40个区县中,有35个当日最高气温超过40摄氏度,其中17个区县的最高气温连续20天超过40摄氏度。

持续的干旱使重庆境内近三分之二的溪流和河流断流,三分之二的乡镇供水困难。2000万亩农作物受灾,近两年退耕还林的近400万亩苗木,一半以上焦渴致死。与重庆一样,四川省的高温干旱,也达到了“百年一遇”。

今年初春,罕见旱情再现川渝,似乎旱灾仍然在继续演进。四川境内的几条主要河流,来水比往年减少一至三成,岷江更是达到有水文记载以来的历史最低值。在重庆,嘉陵江水位一夜之间下降40厘米,成为自1939年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低值。第2天,长江重庆段水位降至比重庆零点水位(即海拔160.2米)还低0.74米,为川江1892年有水位记录以来的最低点。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四五月份,西南大部分地区降水仍然偏少,其中四川南部、云南西部将偏少2至5成。春夏两季,云南、重庆的旱情可能会有所缓和,而四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仍较常年同期偏少,旱情将呈现进一步发展、加重的趋势。

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连年天灾,使“三峡工程影响气候”的观点大为流行。有关专家对2004年川渝特大暴雨成因的解释,也遭到质疑。有人问:为什么这一带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会那么丰富?还不是因为有了一个巨大的水库?

去年百年不遇的高温干旱,似乎又一次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依据。还有一个一度广泛传播的观点认为,三峡工程的“风阻效应”,可能是川渝高温干旱的诱因。这个观点把四川盆地“比做一个大木桶,最短的一根木条就在三峡的位置,这个自然形成的狭长缺口成为向盆地输送水气的关键。”并据此认为“大坝使自然地貌遭人为改变,短的木条被接长,水气循环的主要通道被阻挡,经年累月导致‘桶内’气温失衡,伏旱高热天气随之产生。”但这个观点受到了气候和气象专家一致的批驳。专家们说,水气交换是在2000米左右的高空进行的,而100多米高的大坝不可能“阻挡”水气的输送(三峡从基础算起最大坝高为181米,在原来河流水面高程的基础上才增加110米左右)。

三峡工程对周围的气候到底有没有影响?有多大的影响?中科院环境评价部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于1992年共同完成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书》采用多种方法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温进行了分析测算,其基本结论是:三峡水库建库后对气温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范围不大,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不超过2公里,大气稳定层结构更接近中性,逆温天气将减少。年平均气温变化很小,不超过0.2摄氏度;日较差平均缩小1摄氏度左右,年较差缩小0.6至1.0摄氏度。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至1.2摄氏度。如考虑到夏季水库在低水位下运行时,水面展宽较高水位少,月平均气温也可能降低0.7至1.0摄氏度。”

水库会影响气温,但“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不超过2公里”。这就是说,三峡工程对周围小气候的影响很小,对四川盆地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报告书》是目前为止最权威的科学研究报告。但由于“木桶理论”出笼之际,正值川渝高温干旱灾情愈演愈烈之时,许多人还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改变的是小环境还是大环境

2007年冬季,重庆的平均降雨量较平常年份多了四成,但川渝两地却出现了罕见春旱。气象专家说,春旱的成因,一是去年高温干旱使土壤涵水量大幅减少,二是暖冬导致地表水分蒸发加剧。据统计,2007年冬季,重庆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2摄氏度,其中2月份平均气温比常年高3.2摄氏度,为1951年以来第19个暖冬。与气温升高相对应的是,全市大部分地区冬季日照时间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了5成。四川的情况与重庆类似。

其实旱情也并非仅限于川渝两地。今年2月下旬到3月下旬,云南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9成,为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全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却较常年同期偏高。高温少雨致使云南大部地区的旱情发展迅速。与此同时,西藏、广西部分地区,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干旱。

如果三峡工程真的改变了气候,那么毗邻省市区的旱情,是否都因此而起呢?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主任张培群认为,川渝去年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与环流异常有关。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上空的南亚高压长时间在川东盆地一带相互作用,南亚高压的下沉气流导致了这一带的高温干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主任董文杰说,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尤其明显。全球气候变暖是北半球及我国夏季高温热浪事件频繁出现的大背景,环流异常是造成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统计资料和相关文字记载也表明,十九世纪以前,重庆的天灾以大涝为主,伏旱并不多见。十九世纪以后,伏旱频数猛增,每10年中平均有5.8年发生伏旱,其中二十世纪四十、六十、七十年代,十有八九为伏旱年。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容忽视

川渝罕见春旱,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滞后引发的工程性缺水。据水利部门统计,重庆有大大小小水库2800座,其中近1500座是病险水库,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病险水库主要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当时的建设标准不高,加上这些年运行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造成了漏水、渗水。大坝渗水形成空洞,水库不能蓄水,水稍多一点就得放掉。重庆市水利局局长朱宪生说,这些病险水库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还危及了下游十个县城将近400个集镇600万人的生命安全。朱宪生认为,重庆缺水的主要原因是工程性缺水非常严重,就是人工建设的蓄水设施太少了。而工程性缺水,也是目前导致我国许多地方缺水的重要原因。

4月15日,成都气温再攀新高。欧洲部分地区的气温此前已达到30摄氏度,人们开始提前享受夏天带来的乐趣。这是不是地球又一次在为我们展示“高温热浪事件频繁出现的大背景”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