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视界融合”的思考
王淑萍在《河北学刊》二○○七年第二期撰文认为,当前学术界在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中,存在简单僵化、任意比附的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以及“现实”理解的失误上
伦理学视域中的现代交通
陆礼、程国斌在《江苏社会科学》二○○七年第二期撰文指出,用伦理学的理性眼光来看,现代交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现代交通对社会流动的巨大贡献及种种人文关怀,充分显示了其人性化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现代交通日益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及其人性化缺憾,招致人们日益深刻的忧虑和责难。通过对现代交通所作的伦理审视,作者认为:实现交通的“良性流动”,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技术问题,而首先是一个人文问题;建设人性化交通,并非交通业自身所能解决的,它需要伦理的思考、评判和把握,需要超越交通的伦理智慧;现代交通的发展值域,不在于某些数量的、技术的指标,而在于如何处理好交通与人、交通与社会、交通与自然、各类交通主体以及当代与未来的关系。
应构建“真实人类中心论”
穆颜杰在《学术交流》二○○七年第三期撰文指出,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引发了人们对以往“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与批判。应该说,这是人类面临生态环境危机,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自我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结果是有些人把问题简单而武断地归结为“人类中心论”,进而提出“非人类中心论”。实际上,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不能简单而笼统地归因于“人类中心论”,问题的症结在于“虚假人类中心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以“非人类中心论”代替“人类中心论”,而是抛弃“虚假人类中心论”,构建“真实人类中心论”。“真实人类中心论”认为,只有让他人生活,自己才能生活;只有让其他国家存在,自己的国家才能存在;只有让万物生存,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只有珍惜自然的价值,人类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只有维护好生态平衡,人类才会有永久的安康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