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中挣扎,艰苦的磨砺为意志坚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注入了拔地而起的勇气和决心。
曾经,人大学生因为找教师难、找教室难、找计算机难而怨声载道,如今,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曾经,人大教师因为工作、生活环境比不上兄弟院校而牢骚满腹,如今,他们成为众多高校教师羡慕的对象――正教授每人
外在的改变源于内在的力量。英国华威大学一位教授几年来数次到访人民大学,每一次她都深有感触地说:“人民大学是一方热土,这种奋发向上的氛围在英国的大学是感受不到的。”
五月,春意正浓。中国人民大学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2006五一劳动奖状”的消息,如春风一般,给生机勃勃的人民大学带来无限激情――这是人大首次获此殊荣,也是全国高校唯一的获奖者。70年风雨历程,从延安宝塔山下走出来的中国人民大学终于在新世纪迎来又一个辉煌。
内涵提高谋发展特色强校创一流
每一个走进人大的人都对那块铭刻着人大校训的巨石记忆深刻。“实事求是”,人大坚守着这四个字,坚持不变的还有她的光荣传统:“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实事求是,兼容并蓄、有容乃大,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进步,艰苦奋斗”。迈入新世纪,人民大学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特色强校、内涵提高的科学发展道路。
面对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的形势,人民大学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经过不断摸索、反复实践,对自身特色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定位。
“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目标定位: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世纪明确提出要建成“人民满意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这一目标是学校从历史、现实及今后发展三个维度审时度势提出的,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也赢得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广泛认可。
“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定位:中国人民大学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形成了鲜明的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和优势:学校拥有26个新中国首批设立的博士点。进入新世纪,人民大学丰富和强化了这一特色,一方面,按照“国际通行,中国特色,人大特有”的原则,巩固建设较为齐全的文科;另一方面,按照“有基础、相关联、高起点、入主流,力争高水平”的原则,发展了“少而精”的理工学科,根据自身特色,实施差异性的发展战略,有选择地追求卓越。
保持研究生与本科生适当规模和合理比例的规模定位: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开展研究生培养起步最早的高校之一。1986年,学校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的比例即已达到2.6:1,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的形势下,学校从实际出发,积极严谨地把握发展节奏,将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大体控制在1:1的水平,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控制在2万人左右,同时着力提高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目前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以周边拓展与校园置换相结合拓展办学空间的空间定位:学校在近年发展中,确立了通过周边拓展、校内拓展两种方式拓展办学空间的空间定位。创造性地采用商品化、社会化、货币化的思路,将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与拓展学校办学空间相结合,使3000余户教职工通过置换政策喜迁校外新居。学校总计收回、腾退房屋近11万平方米,在主校园906亩办学空间内,新增办学土地240余亩,比2000年净增48%,从而使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学生生活条件均得到了大幅改善。
人民共和国的优秀“建设者”和领袖人才的培养定位:中国人民大学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20万名人民共和国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新世纪,学校进一步强化了这样的办学特色和培养定位,提出了“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培养目标。
在科学定位的指引下,学校高举“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千方百计筹集办学经费,空前规模地加大投入。在办学过程中,学校明确了“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大楼、大师、大气”的办学思路,“真情、真想、真干”的行动纲领,聚精会神地抓教学、科研,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质量和民主治校的管理水平。
全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
近年来,人民大学牢牢把握“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校园建设”和“制度建设”四项基本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
学科建设:学校按照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兼顾国际通行、中国特色和人大特有三大原则,进行了院系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布局,增强了学科综合实力。先后组建了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国学院等14个新的学院,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学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院等6个跨院系研究机构。目前,人大共有25个全国重点学科,居全国高校第5位(其中社会科学类重点学科居全国高校第1位),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有5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和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在教育部有关部门2004年发布的全国80个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5个学科排名第一。
队伍建设:学校牢牢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抓规模,重点则是抓结构、抓学术水准,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学校坚持按照“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的工作思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请进来”就是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和国内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科前沿的讲学或聘请为兼职教授、名誉教授;“走出去”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将一批教师派往国外一流大学访学研修;“沉下去”就是鼓励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沉”到社会经济建设的第一线考察调研,“沉”到书斋里潜心治学。学校还提出“事业留人、机制留人、感情留人、正气留人”,努力营造聚人气、干事业、谋发展和出人才、出大师的和谐环境。
校园建设:为了彻底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硬件“瓶颈”,“十五”期间学校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进展最快的校园基本建设工程。短短五年,竣工教学科研用房40多万平方米,超过过去50年建设总和。
民主办学依法治校
每到新年来临,人大师生都会期待那场“精神盛宴”――“中国人民大学新年报告会”,作为加强校务公开、民主办学的重要举措,从2002年起,校领导每一年都要在年终的时候向全体师生员工报告上一年学校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新年的新打算。
近年来,人民大学在坚持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办学方针中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创新。按照《高等教育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精神,学校制定和完善了党代会、党委全委会、常委会、书记办公会、校长办公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各种会议和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议事规则,完善了学校内部教学、科研、人事、基建、财务、会计、审计(特别是事前审计)和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从而保证了各项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同时,人大把依法治校、民主办学结合起来,努力完善教代会制度。目前教代会设有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学校文化工作委员会等七个涵盖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专门委员会,成为教代会日常民主管理的重要平台。除“新年报告会”外,学校还创造性地建立了“院长、书记会议制度”等通告研究机制,加强校领导与学院及广大教师的沟通交流,保证了学校人事、教学、财务等方面工作的安全、有序、稳定运行。此外,人大还积极探索和完善教授治教的长效机制,通过教学委员会、科研成果评奖委员会等形式,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校务管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工作,从1999年,人大开始尝试通过教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并将群众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列入新出台的《中国人民大学院、系(所)、处(部)负责人考核办法》的主体部分,将评议结果与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挂钩,成为党组织评价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和为贵,和而不同”,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对“和谐”的深刻理解带来了人大校内的一派和谐。“和谐不是一团和气,也不是停滞不前,只有发展才能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只有发展才能加快解决各种问题,只有发展才能赢得真正的、持久的和谐局面。”
和谐造就了人大的欣欣向荣、勃勃生机。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深切地说:“风是看不见的,气也是看不见的,而一个单位的风气却是看得见的。”
“今天的人大已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可以肯定地说,人民大学的未来一定会更好。”这句看似空泛的口号绝不是领导虚妄的夸耀,这是每一个人大人心中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