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教育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投入教师行列并终身为教育事业服务。这将有利于吸引优秀的大学生未来从事教育工作,为未来的骨干教师培养储备资源。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这项举措对地方高师院校未来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地方高师院校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这个
地方高师院校是由省(市、自治区)投资和管理,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师资和各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科研型、独立高等院校。而且大多数地方高师院校校址在非省会城市。地方高师院校除了具有高等师范院校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地方性的特性,它担当着为当地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同时,地方高师院校在我国教师教育事业中也是主角。
地方教育事业赖以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地方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方而长期积淀形成了宝贵的教师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是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也是一个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抓好地方高师院校的建设仍是促使地方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者。地方高师院校长期肩负着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与地方中小学有着长期的联系和亲密的合作关系,较为了解基层教育,且积累了一定的资料和经验,因而成为推进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直接的有力实施者。地方高师院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传统的教师教育优势,担负起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发挥教育科研示范作用,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决定教育改革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有140多所省属高师院校,其中本科院校近90所,多年来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师资,承担了地方在职教师的培训任务,为地方基础教育、乃至整个国家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教育经过前一阶段的大发展之后,在量上有了突出的变化,表现在基础教育毛入学率快速提高和高校招生人数大增这些方面。但质并没有显著提高。要解决这个问题,使教育改革的发展由量的发展向质的发展转化,关键在于加速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培养骨干教师,为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储备资源。地方高师院校发展面临挑战
地方高师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高等教育呈现出的发展方向大众化、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空间国际化和办学手段信息化的趋势下,地方高师院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致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由于大部分地方高师院校成立于50年代后期的中师、后由中师升为师范专科学校、再升格为本科,建校历史短,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而西部地方政府的财政相当紧张,对学校的投入有限。因此,多年来地方高师院校一直处于“低投入、低效益、低水平”运转的状态,这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建设。在高等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扩大与社会经济建设的联系,拓展办学经费和资源的来源,摆脱困境,这已成为关系地方高师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相互竞争激烈,办学条件严峻。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已不再是高师院校独自的领地,而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市场,教师教育面向所有高等学校开放,鼓励其他非师范类院校参与师资培养,使得高师院校独立承担教师教育的特权被取消,一个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高师院校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开放式体系开始形成。
原有优惠政策弱化,新的优惠政策尚未形成。建国以来,国家对师范教育一向实行政策倾斜,如减免学费、发放高于其他院校的生活补助等,使得高师院校吸引优秀生源具有优势地位。随着我国教师培养体制的变革,这些优惠政策正在取消。由于收费和助学金制度的改革,助学贷款的发放,奖学金的实行,以及课余勤工俭学岗位的增加,优秀贫困学生有了更多的减轻就学负担的办法,这使得高师院校整体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现在重提免费,原因就在于近年来高师院校招生质量的下滑。恢复师范生教育免费制度,就是希望借此吸引更多优秀的贫困大学生进入高师院校,为未来的骨干教师培养储备资源。但这项优惠政策仅惠及六所部属的师范大学,地方高师院校尚未在考虑之内,这使得地方高师院校在新的优惠政策形成之前,生源招生中的劣势招生地位进一步加剧。地方高师院校发展的路径
面对严峻的挑战,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找到适当的路径才有可能谋求可持续发展。高校的发展有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片面追求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都是不合理的,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的地方高等高师院校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相结合的道路,立足地方,突出师范性。
立足地方性,一方面就是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寻求地方政府、社会各界以及企业的支持,多方筹措发展资金,多渠道促进院校发展建设;另一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底蕴,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特色专业,拓宽办学途径。有专家提出,地方高师院校可以采取“先减后免”的措施,开始减免一半的学费,经过3年过渡期后,再全部免除。经费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同负担,比例可以参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和地方的分担比例。
突出师范性,即要办好师范类专业,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面向中小学,开展基础教育研究,把地方高师院校办成区域基础教育研究的中心;加强教师职后培训工作,成为学校所在区域师资在职培训的主要基地。突出师范性,并不是不要其他特色,相反,要鼓励有条件的学科专业发展壮大,努力办出非师范专业中的特色专业。如果地方高师院校能集中力量办出一两个在国内同类院校中领先的专业来,这样学校的特色就非常鲜明,学校的地位也就更为突出更加稳固。
总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地方高师院校必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明确办学地位,突出办学特色,找准办学策略,才能提高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保证学校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作者系西华师范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