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贝大家都很熟悉了,我们这个展览会让人觉得有一点不安,因为我们将看到的都是罹难者的遗物。但是,歌德曾经讲过,在世界上发生的诸多灾难中,还从未有过任何灾难像庞贝一样带给后人如此巨大的‘愉悦’,因为它真实地保留了古罗马的文明遗产,它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早已超越了灾难本身……”讲解中的
如今,在北京的各大艺术展馆里,像周娅这样的志愿讲解员正活跃于各个展厅。
昔日梦想 今朝绽放
看着穿梭在首都博物馆里的志愿者,齐吉祥老师的眼神充满感慨。
“在20年前,这是无法想象的事!”谈起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这位新中国的第一代职业讲解员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时人们到博物馆来工作,基本上是为了获取报酬。而且绝大部分志愿者是利用节假日来参与社会实践的在校大学生,社会工作者则很少涉足。”
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黄琛告诉记者:“这几年,我国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发展速度较快,这也可以折射出我国的社会进步水平。”
2002年3月,《北京晚报》刊登的一则国家博物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的启事吸引了众多人士。这是我国博物馆第一次在社会上大规模公开招募志愿者。
2004年,故宫博物院招募第一批志愿者,1500多人报名,录取比例几乎达到10:1。故宫展览宣教部主任阎宏斌说,这些志愿者中不乏教授、律师、会计师,还有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参与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报名人数每一年都在递增,而且素质普遍较高。这说明博物馆和大众的开放意识都在增强。”黄琛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志愿者的出现,进一步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说:“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定位于著名景点的看守人。如果用现代博物馆的标准要求,故宫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黄琛认为:“博物馆志愿者其实就是一群具有较高个人素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极大关注,同时还非常乐于并能够为博物馆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工作的‘特殊观众’。如今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群‘特殊观众’正在茁壮成长。”
“我们是幸运的,却又是沉甸甸的”
“很多像我这样的退休老同志,都是向往回归社会的,这是一种价值诉求。”周娅告诉记者,“5年前国家博物馆开始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给我们这批人提供了一个回归社会的机会。与其说是博物馆需要我们,不如说我们更需要博物馆。”
与周娅一样,在采访中,许多志愿者都表示,他们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一方面是出于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诉求和对文化艺术的特殊爱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博物馆能够给他们提供发挥自身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环境。“能够在条件这样好的、经常开办各种有文化品位的展览的艺术馆里为观众讲解,与学识渊博的高素质群体在一起工作并成为朋友,我们感到非常幸运,对于我们自身来说也是学习、陶冶和收获。”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志愿讲解员赵扬告诉记者。
负责故宫志愿者管理工作的果美侠告诉记者,这里的志愿者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培训,不少人还要经过中、英文双重考核。走上讲解岗位,仅凭兴趣和非系统的积累是不够的。故宫给志愿者发放培训教材,不少文博方面的专家给志愿者讲过课,至于志愿者自己下的苦功夫,就更难以统计了。
走进自己心中的殿堂,他们满怀喜悦;担负起神圣的社会责任,他们兢兢业业。“我们是幸运的,却又是沉甸甸的”,许多接受采访的志愿者们都这样说。
志愿者让博物馆讲解工作更上一层楼
“志愿者是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群体,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敬仰”,齐吉祥感叹,“他们弥补了博物馆教育力量不足的缺陷,对博物馆发挥其教育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副馆长冯光生强调:“对于像我们这样需要扩充教育力量又长期面临资金困境的艺术馆来说,志愿者撑起了一片天!”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辛剑华告诉记者,从1996年起,首都师大历史系就参与了故宫解说服务工作。首都师大第一批大学生讲解员也是故宫第一批面向普通游客的讲解员。大学生讲解员的服务质量甚至超过了专职讲解员,他们面向普通观众和外籍游客的服务特色,极大地提高了故宫原有的讲解服务质量。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国务卿基辛格等到故宫参观,都是首都师大的学生负责讲解的。
阅历更丰富、知识面更宽的志愿者服务群体,让博物馆讲解工作更上一层楼。“志愿讲解员在群众中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宣传带动作用,是博物馆最好的形象宣传大使。”齐吉祥说,“一些博物馆抱怨门庭冷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宣传教育工作没做好。志愿者和博物馆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志愿者在博物馆的大海里去吸收营养和发挥才干,而博物馆也需要志愿者这样的社会积极力量去拓展其教育功能。因此,越是聪明的博物馆,就会越重视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
曾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退休教师项立人作为故宫钟表馆的志愿者在为游客讲解。本报记者蔡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