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正是学习的时候,只要像华罗庚那样刻苦努力,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成功!”在第三届中科院公众科学日上,2007年国家最高科技成就奖得主李振声院士向北京五中的同学们传授了自己成功的“秘诀”。
中科院公众科学日是科技活动周的重头戏之一,在今年科学日中,中科院的下属各个研究所更是精心准备,制作展板、开放
喜:参加活动人数越来越多
在自动化所的大厅里,来参观的公众在电梯前排起了长龙。队伍中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有人大附中的中学生,也有准备报考自动化所研究生的大学生。自动化所所长谭铁牛介绍说,在科学日的两天里,自动化所接待了2000多人次的参观者。声学所、天文台、动物所……很多研究所接待参观人数都达到千人以上,同去年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今年各研究所的准备也更加精心。微生物所的展板都是特别订制的,不仅介绍了微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还把所里近些年取得的科研成就一一列出。用微生物所所长高福的话说:“让公众知道我们做了什么,也是科普的一个重要内容。科研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他们有权知道这些钱用在何处。”
在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古动物馆的张建军展出了自己的恐龙绘画作品,还一笔一划地教小朋友怎样画恐龙。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还特别设立了两个流动天象厅,演示了四季星空和行星运动。张女士带着孩子已经是第二次参加科学日活动了,她们和穿着晚礼服的美女机器人进行了一场“亲密接触”。她说:“别说儿子,连我都很感兴趣。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科学,特别是对小孩子很有意义,这种科学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
同张女士一样,前来参观的公众普遍感到收获颇丰,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更在生活中树立起科学的态度。正如北京五中的一位同学所言:“也许我将来不会研究小麦,也许我将来不会成为科学家,但我知道了该怎样学习、怎样工作、怎样生活。”
忧:科普不普仍是老问题
虽然活动办得一年比一年好,但还有很多可改进之处。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参观讲解还是科学日的最主要形式,但长时间讲解很难抓住参观者的注意力。记者发现一些参观者很早就离开了会场。他们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要是能让我们亲自动手试试就更好了!”
对于这一点,研究所也有他们的难处。一位科研人员介绍说,实验仪器精密度高、造价昂贵,没有经验的人使用很容易损坏。这一对矛盾如何平衡,还要在今后的活动中逐渐摸索。
公众日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通俗度不够。大、中、小学生是公众日的主要受众,而某些用语对中小学生来说稍显艰涩。参观中,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缠着大人要离开,她抱怨说:“看不懂也听不懂。”
“科普不普”,已经是个老问题。中科院向全国科研工作者发出的倡议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参与社会各界组织的科学传播活动,义务为社会公众举办专题科学讲座、报告会,进行科普创作;关注科技热点、科技伦理与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关注与科技相关的突发性事件,及时用自己所掌握的科技知识回应社会与公众,促进科技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也许当科普成为科研工作者一项自觉的工作后,这个问题才能从根源上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