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随“节水中国行”采访团日前来到山西运城市。五月的河东大地,农民忙着在地里打药施肥、引水灌溉、增墒保墒,处处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
在夹马口灌区,记者看到了大片的苹果树。夹马口引黄管理局张学会局长告诉记者:“灌区已经优化了种植结构,由以前种植小麦为主,调整为种经济果树,很多农民都种上
张学会介绍说,夹马口引黄工程是黄河上第一座大型电力提黄灌溉工程,1958年动工兴建,1960年开始上水。1998年开始,灌区进行改造,形成了水源供给、泵站提水、渠系灌溉“一条龙”农业灌溉服务体系。目前,灌溉面积已增加到50余万亩,斗渠以上水利用系数由0.68提高到0.82,2006年节水达到1275万立方米。“来夹马口灌区,不能不看这里的‘斗管会’,”张学会说:“1999年起在灌区实施‘一票收费、配水到户’的‘阳光工程’以来,共成立了155个‘斗管会’。按斗渠灌溉区域成立的‘斗渠管理委员会’,就是当地农民的用水协会,代表农民参与灌溉用水管理。‘斗管会’选举产生‘斗长’,由村民信得过的人担任,‘斗长’与管理局以‘统一水票’订立供用水合同。”
20日上午,记者来到运城市临猗县景家卓村,在村口的斗渠口,记者遇见了“斗长”李德民。上午10点到11点是村民杨雪萍家的6亩苹果林浇水,前一天晚上,杨雪萍跟李德民说了地里要用水。李德民看看手表,“已经放20多分钟水了,杨雪萍应该浇3亩地了吧。”“水量怎么计算?”记者问。李德民指着渠口说:“这是个30厘米宽的斗口,今天的水位稳定在25厘米左右,换算成流量就是每秒0.073立方米。杨雪萍家6亩地要放1个小时的水,再加上一定的公摊斗渠渗漏水方,这样就是260多方水。”
“这种计量方法,村民们认可吗?”记者很好奇。
李德民把立在渠口的公示栏指给记者看,上面标明当日的流量、公摊斗渠渗漏水方等数据,“流量是村民自己会计算的,引黄管理局给每家用水户发放了《用水农民手册》,我们称这个是‘明白手册’,上面有水位和水量的换算表格;公摊斗渠渗漏水方也是村民商定的,不是我说了算。每次村民用水结束,都要在‘斗管会’的账册上签字认可,然后由管理局对村民逐户出具用水缴费清单,就像去超市买东西给的小票一样,村民再把水费交给我这个‘斗长’。”
景家卓村6组村民李学礼上一次给他家的7亩苹果树浇水,是在3月31日。记者从李学礼手中接过用水清单,清单上详细列出引水时间、停水时间、取水口名称、平均流量、摊渗水方和实交水费等。李学礼说:“现在我们用的是明白水,交的是放心钱。以前为了水费的事情,村民之间矛盾很多,特别是三伏天,地里都要用水,亲兄弟都会为了水费的多少吵架。自从有了‘斗管会’,这种矛盾就没有了。”
景家卓村的“斗管会”1999年成立后,还对原先的土渠进行了衬砌混凝土,减少了渠道渗漏,节约了农业用水。景家卓村11组村民姜发展家的16亩苹果树,距离渠口1公里远,他告诉记者:“以前土渠用水时,水从渠口到地里要30分钟,衬砌混凝土后,只要10分钟,水就能浇到地里了。”(本报山西运城5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