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五月中旬,湖南省龙山县经过普查,确定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6个,涵盖了民族语言、民间文学、美术、音乐、传统手工艺等17个项目。龙山县有关部门用3个多月的时间,组织了100多名普查员对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一大批珍藏民间的文化瑰宝得到较系统、全面的记录保存。据
“毕兹卡”在龙山播下文明
龙山县位于云贵东部的武陵山脉腹地,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位于酉水、澧水源头。从考古、历史文献看,这里汇聚了原始文化、商周文化、战国文化、秦楚文化、秦汉文化和巴蜀文化、土家族文化等文化精华。
20万年前,土著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龙山县里耶一带曾先后发现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在酉水支流的洗车河、苗儿滩发掘出土过商周时期刻划纹陶片。在酉水之源的华塘铧口丘商周遗址,则发掘出了酉水流域乃至武陵山区目前最早的台地建筑形制及采用木骨泥墙的建筑手法,证实了先秦以前该区域的文化发展。
2002年6月,龙山县里耶战国古城遗址一号井出土的3.6万枚秦简,专家称是“21世纪以来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
土家族史诗《摆手歌》提供给我们以下记载:远古时代,一部分土家族先民溯水而上。当他们进入湘西时,看见岸上一群“身上捆的芭蕉叶,头上戴的巴茅草,怪模怪样的人过来了,叽叽咕咕笑、哩哩喇喇吹起来、叮叮咚咚响起来,缩脚缩手让开,闪出一条大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毕兹卡”――远古时代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土著先民,他们播撒下的文明种子在龙山县生下了根。直到现在,这里关于“毕兹卡”的文化记忆仍然俯拾皆是。龙山县下属的岩冲,在土家语中是“山洞”的意思,麦茶则是“天亮了”的意思,而里耶是“拖土”、“辟地”的意思。专家们说,像这里以土家语命名的地名,在龙山县比比皆是。
动员群众自发保护民间技艺
为了促进当地“毕兹卡”土家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龙山县通过“命名、表彰、走访、扶持”等方式对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加以保护,艺术大师们与平民百姓一道开始为民间文化的传承而努力。
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田隆信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他精通打溜子、咚咚喹、锣鼓、说唱等技艺,是土家族艺术“集大成者”,仅搜集、整理的土家族打溜子曲牌就有120多个。早在1985年,他创作并演奏的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被中央音乐学院列为我国打击乐艺术珍品,并多次出国演出。
张明光是龙山县土家族摆手舞活动的掌堂师和领舞,出生于有“土家族大摆手圣地”之称的农车乡农车村,他曾多次应邀赴长沙、吉首、张家界等地传授土家族摆手舞。吉首大学还特聘其在校传授、辅导土家族摆手舞,龙山县政府聘请他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土家织锦是我的精神支柱。”回忆自己的经历,现为龙山县土家织锦工艺坊、民族服饰研究中心负责人的张光准仍然激情澎湃。1989年,身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的张光准,带着他的土家织锦参加了第56届南斯拉夫诺维萨德秋季国际博览会。“土家织锦作为礼品,曾被赠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和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如今,张光准说他想让土家织锦继续发扬光大。“全县有土家织锦艺人4000多人,苗儿滩、捞车河一带30岁以上的女性中80%会织土家锦,流传在境内的土家织锦传统纹样有220多种,其中120多种已在全县范围内培训推广。”
“毛古斯”在土家语中的大意是“浑身是毛的打猎人”,它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表现土家族远古先民繁衍、迁徒、渔、猎、农耕等场景,被称为“中国原始戏剧的活化石”,毛古斯舞则被称为“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生活在坡脚石堤村的彭南东初中毕业后,坚持向民间艺人学习,经常收集、发掘民间文化资料,集众家之所长于一身,创办了“土家族实验艺术团”,保存了毛古斯、摆手舞、打溜子、咚咚喹、土家梯玛、哭嫁歌等一系列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
目前,全县已有200多家民间文艺团体,3000多人的相对固定队伍,活跃在传承民间技艺的第一线。兴隆街乡和民安街道办事处的三棒鼓演唱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合编成歌词进行宣传。农车乡、洛塔乡、洗车河镇成立了摆手舞队,里耶镇的灯儿戏,召市镇汉剧团、木偶戏团,民安镇九子鞭等都深受群众欢迎。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有关部门因势利导,里耶镇、洗车河镇、靛房镇、苗儿滩镇、三元乡、贾市乡等对自己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项目都进行了挂牌保护。土家腊肉、土家霉豆腐等制作艺人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主动申报国家、省、州、县各级保护项目,保护和传承意识越来越强。
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系统工程
如今,“抢占土家族文化制高点”是龙山县人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列入该县“十一五”规划、有关部门还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修建了土家族摆手堂、舍巴堂等民族文艺活动场所。当地的土家族咚咚喹、梯玛神歌等3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了重点保护和开发的对象。里耶古城原生态文化保护区、苗儿滩土家织锦特色保护区等3个重点特色地区得到了挂牌保护。
2006年12月底,文化部给龙山县赠送了流动舞台演出车,为展示土家族特色文化提供了舞台,3个月演出上百场。每当夜幕降临时,上千居民在县城世纪广场跳土家族舞蹈,跳得好的被请上高台领舞。土家族服饰也成为重大节日人们必穿的服装,以土家族日常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优秀节目举不胜数。以土家族日常生活为背景创作的《毕兹卡的节日》,1986年参加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大赛获一等奖;2004年《岩生佐阿》进京演出获“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一等奖”;土家族风情歌舞《毕兹卡神韵》、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分获湖南省首届艺术节银奖、中国民间艺术节银奖。
目前,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积极向上申请保护土家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2002年已被评为省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靛房镇(原坡脚片区)、农车乡、苗儿滩镇和兴隆街乡,正积极筹备申报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土家族的树皮号多取自山野路旁的树皮,能吹奏出各种曲调,且能模仿各种鸟啼,其声清越婉转,别有情趣。图为树皮号表演。
打溜子是土家族逢年过节、婚娶祝寿、丰收迁居等喜庆节日活动中经常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因在奏法上句句相溜而得名。图为打溜子表演。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