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这样记载:帕米尔恒年积雪,土瘠风高,不产五谷,民资游牧为主,食以牛羊及乳饼为常品,无树木,炊以粪蒿。
一碗茶水一个馕,一日三餐水汤汤,就是这里的全部生活内容。
作为新疆海拔最高、管区面积最大、边境线最长的边防派出所,这里平均海拔4300米,含氧量只占平原的48%,年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这
1974年这里建立起边防派出所后,十多名官兵在与自然进行抗争的同时,与当地的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建立起群防群治的钢铁边防线。
二级士官许春鹏在进行一次巡诊时,发现麻扎村68岁的拉力汗大妈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无法行走。他就每隔一天,往返20多公里来为大妈针灸。刚开始,大妈说什么也不愿让银针扎在自己身上,许春鹏就先在自己身上扎给大妈看。
春去冬来,两年后的一天,大妈终于可以下地走路了。这事可把当地的群众激动坏了,他们亲切地称许春鹏为“小神医”,大妈还将他认作了“干儿子”。
解群众的困难,在危难之时伸出援救之手,是边防派出所官兵的责任,但他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这里的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2004年5月,中巴公路二期工程开工了,教导员杨思明主动与施工方联系,让麻扎村的剩余劳动力靠务工致富。牧民瓦力克来到工地干了一天活就不想干了,杨思明来到他身边,苦口婆心地劝他说:“你一年辛辛苦苦靠卖羊只有几千元的收入,现在在工地干活,每天就能赚到50元,一个工期下来,你能赚多少钱呀。”
一番话说动了瓦力克的心,他与两个兄弟五个月就赚了一万多元。这笔钱让他盖起了新房,添了不少生活用品。最主要的是,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主动找到官兵要求帮他在家门口搞“高原农家乐”。
如今越来越多的塔吉克牧民走出高原,外出务工,仅麻扎村就有20多人走出世代居住的村子,来到喀什等地务工,牧民生活有了显著变化。
更让当地牧民感到兴奋的是,每半个月,派出所的官兵就会把一些从报刊、杂志上搜集整理来的农牧业发展的信息派人骑马送到家中,他们亲切地称之为“送文化下乡”、“马背上的流动文化站”。
这里的孩子们也受到了官兵们的极大关注。每个月孩子都盼着一个日子到来,那就是派出所的一位官兵会来到他们身边,为他们上堂课,讲解高原以外的世界是多么美好。
所长阿巴米斯林介绍说,这是他们开展的“一人学一技,一人带一家,一所带一乡”活动结出的硕果。作为派出所,很多事不能只看是否与自己有关才去做。我们现在做的这些看似与本职无关的事,其实正是非常有用的工作。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向当地牧民传达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辖区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实质上是从根本上堵塞了引发治安热点、难点问题的源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多年来,派出所官兵走村串户,跑遍了辖区的每一个角落,用真情换来了驻地群众对派出所工作的积极支持。牧民走路不忘观察,放牧不忘巡逻,只要发现可疑情况,不管刮风下雨,山高路远,是昼是夜,都会赶往报警点报案,无形中形成了一张村村是哨所,人人是哨兵,让不法分子无空可钻的法网。
派出所辖区内660多公里的边防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活界碑,没有一个偷越境人员能从这里跑出去,辖区内33年无刑事案件,边防官兵对辖区人口熟悉率达100%,破案率达100%。
麻扎村小学的退休老校长巴合塔力・木扎拉甫夏见证了红其拉甫边防派出所主动为辖区群众办好事的光荣传统,他深情地说:几十年来,派出所官兵与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他们的事是我们的,我们的事是他们的,这不正是一座最好的钢铁长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