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河南高等教育支撑人才强省

2007-06-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刘先琴 我有话说

“河南作为资源大省,第一资源就是人力资源,我们要通过教育不断使人力增值,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实现人才强省。推动河南经济的发展,推动新时期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当我们在2007年的春风里探访搜寻河南高校的有关信息时,深切感到省委书记徐光春两年前的这个战略构想,已经逐步走向现实。

高等教育大众化夯实人才基础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化教育,50%以上为普及化教育。这就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发展三个阶段的理论。在河南,2005年全省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已达到145.5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02%,比2000年提高8.3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河南已经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与5年前相比,河南普通高校增加了31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增长224.66%。在这过程中,郑州大学“211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成为教育部与省级政府共建的全国第一所高校。同时,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分别筹建了研究生院。全省高校博士学位点由15个增加到104个,硕士学位点由127个增加到822个;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人数比2000年增长了113%,研究生以上学历者提高到2005年的30.92%。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讲到的另一与数字有关的观点,让我们看到近年来河南高等教育发展打下的扎实基础:过去5年里,全省14.6万多在校学生,每一届毕业生是3-5万人,这个数字和每年全省技术人员正常的自然退休数基本上持平,现在高校每年毕业生20多万人,到2008年时,高校毕业生可达到每年30多万人,把这些毕业生充实到各级岗位上去,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应该有了基础。

高等教育亮点多保证人才素质

4月的开封城水绿花红,铁塔下的河南大学迎来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十多名院士和博导,他们并非初访,根据一年多前的协议,双方已经就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等问题开展了多项合作。近年来河南高校在快速发展中,坚持规模和质量并重,把质量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部有关部门为此总结出十大亮点。

这些亮点包括: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全省有3个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行列,建成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5个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成效显著。全省获得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步伐。全省新增本科专业687个;课程建设的累积效应正在显现。2003年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已建设126门省级精品课程,有11门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人才强校工程”成效突出。全省已有51位“两院”院士在高校工作并实现了本土培养院士零的突破。面向海内外引进了51名特聘教授,重点培养了146名优秀中青年学者。

高校服务社会成果累累

“神舟七号”备受世人关注,但河南郑州大学参与了其中舱外宇航服关键装备的研制却少有人知。由创新人才、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教授、省级特聘教授赵振峰执掌的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工程中心,利用其在聚合物成型加工过程数值模拟理论与算法研究的优势,开发出新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注塑成型模拟仿真系统,在手机外壳、彩票机外壳以及汽车空调设备等复杂模具设计和生成中得到广泛应用后,“神舟七号”舱外宇航服即采用该软件对成型过程和产品质量进行了反复的模拟分析,高质量完成了生产,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河南高校利用人才和科研优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直接服务社会能力。以省级特聘教授尹钧领衔的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中心,针对我国粮食安全出现的严峻形势,主持承担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获得7项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了7套小麦夏玉米丰产技术创新体系,创造了小麦平均亩产717.2公斤、夏玉米平均亩产1006.85公斤和一年两熟亩产1628.3公斤的超高产纪录,三年累计增产粮食338.10万吨,增加经济效益56.71亿元,带动全省小麦总产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省级特聘教授王兆丰受聘河南理工大学以来,在河南、山西、安徽、湖南等省承揽并完成企业科研项目48项,合同金额达到648.65万元。他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委托,作为专家组组长、副组长或主要成员,先后参加了“郑煤集团10.20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等10起重、特大瓦斯事故的技术调查,为我国煤矿安全机制管理提出开创性意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