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治沙”与“治穷”相结合

2007-06-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郑北鹰 我有话说

●近5年,沙化面积减少了6416平方公里
●每年沙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逾540亿元
●发展沙产业是沙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记

者就荒漠化和沙化问题向有关方面了解到,近5年间,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641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现在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是,目前我国土地沙化的问题依然严重,防沙治沙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防沙治沙实现历史性突破

我国防沙治沙的努力有目共睹。自党中央、国务院将防沙治沙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以来,我国防沙治沙事业正在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已经正式实施;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我国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我国还采取了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滥开垦、滥放牧、滥樵采,促进了沙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国家在财政投入、信贷支持、税费减免、权益保护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呈现出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防沙治沙的新局面。

现在,全国已有20%的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重点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一些地方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迪亚洛说,中国是世界上履行公约成效最显著的国家之一,中国在防治荒漠化的政策、立法、监测和工程治理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堪称世界典范。

荒漠化制约了发展

我国防沙治沙事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乱垦滥挖、毁林毁草开荒,超载放牧,过度樵采等不合理的行为有增无减,使土地荒漠化程度日益加剧。专家说,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人口密度不应超过每平方公里7人和20人,而我国同类地区许多地方的人口密度严重“超标”,个别半干旱地区每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0人。人口压力和利益驱动导致了滥开垦、滥放牧、滥樵采、不合理用水等行为,加重土地沙化。据统计,荒漠化地区草场超载率高达50%至120%,有些地区甚至高达300%。受荒漠化危害,我国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公斤。

建国以来,全国共有300多万公顷耕地、草地和林地沦为沙化土地。记者在内蒙古阿拉善牧区采访时看到,曾经的绿洲宝地现在已快变成沙漠,地表植被严重退化,荒凉一片。由此引发的生态失衡、河水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病虫害肆虐、珍稀动植物基本绝迹或濒临灭绝更是让人心痛不已。

据统计,我国境内的沙化土地已达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每年由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人民币,荒漠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沙产业让农牧民致富

“沙患不止,沙区难富,沙区不富,沙患也难止。”国家林业局治沙办主任刘拓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治沙与治穷结合是形成沙区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根本出路。发展沙产业是农牧民致富、发展沙区经济的重要途径,要让农牧民在防沙治沙中得到实惠,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防沙治沙可以给当地带来收益。沙区农牧民每年人均从防沙治沙中获利230多元。河北平泉县依托新造刺槐林发展菌产业,农民每年人均增收550元。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通过发展林沙产业,农牧民每年人均增收507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有1600多万农牧民直接受益,有137万人摆脱了贫困。内蒙古个体治沙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已超过1300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投资治沙的企业接近200家。过去不少无人问津的沙荒地,如今披上了绿装,成为沙区农牧民和治沙实体的收入来源。同时,通过防沙治沙的有效实践,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普遍提高。

刘拓说,我们要发展沙产业,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使农村能够脱贫致富。在防沙治沙中,积极推广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

图片说明:宁夏是我国北方沙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如今,宁夏许多治沙企业在治理过的沙漠上植树造林,有效遏制了沙漠化。图为某治沙公司员工在介绍毛乌素沙漠南缘一带的治理情况。新华社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