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智:“用整颗心回报社会”

2007-06-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国圣 我有话说

回忆成功调解过的一些案例,她的脸上看不出太多的成就感,反而会在讲述当事人的经历时红了眼圈。谈到一些未成年人因为家庭纠纷而遭遇的坎坷,红红的眼圈里总是会泛起一些亮光,这时她就会微微仰起脸来。

眼前的李智,与脑海中优秀法律工作者的印像相差甚远。

还有更多的事例会加深这种印象。2004年

毕业进入重庆市綦江县人民法院后,李智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两级跳”。第一次,从法院纪检处到立案庭;第二次,从立案庭到第二人民法庭。第二人民法庭的办公地点和宿舍在一起,李智去报到时,整个法庭只有一台旧的空调窗机。酷热的夏天,办公室和宿舍都像蒸笼一样。

在第二人民法庭,李智做书记员。一般人看来,这个岗位的工作就是记录。李智却不这么看。在她的建议下,法庭于2006年2月制作了《调解忠告书》,每遇因为婚姻关系、相邻关系、小标的案件和赡养案件,立案前都要先给原告和被告发放,详细讲明调解和审判的利弊。

这是主动给自己和同事揽苦差事。去年夏天,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高温干旱,綦江连续出现多个历史最高气温。就在李智和同事们连喝水也一度告急的时候,赶水镇风门村一位百岁老人来法庭状告儿女不赡养自己。

考虑到天气实在太热,路又不好走,法庭决定将老人安全送回家,顺便进行现场调解。李智为了让另一个准备参加全国司法考试的书记员安心复习,整个夏天都是一人干两人的活,早已疲惫不堪。但她坚持一起送老人。一行人先坐汽车,再坐摩托车,最后连摩托车也进不去了,就只好步行爬山。

当天的调解非常成功,百岁老人和他70多岁的儿女和好如初。

李智热衷于调解,她见不得人受难,尤其见不得未成年人受难。有一对夫妻离婚时,法庭判儿子跟父亲一起生活。后来父亲再婚又生了个小孩,继母和父亲的态度就变了。孩子的母亲知道后,要求改判儿子跟自己生活,但孩子的父亲坚决不答应,而且不再让母亲探视,双方为此争吵不断。小孩大受打击,学习一落千丈。

多次调解都无效。李智想了个办法。再次调解时,她把小孩也请了过来,让他当着父母的面讲讲自己的感受。当孩子哭着说自己再也没有心思念书,觉得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时,李智问孩子的父亲:“你这么爱孩子,一定要把他留在身边,肯定是希望他的将来会更好,对不对?”这次调解非常成功。孩子的父亲还当场表示,以后绝对保证每月按时给付生活费和学费。

綦江县人民法院第二人民法庭的调解率,已经由过去的20%左右提高到了67%。张健庭长说,《调解忠告书》和贯穿始终的调解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熟悉的人眼里,李智绝对是优秀的。但她说:“我只是希望用整颗心来回报社会。”2000年夏天,家境贫寒的李智接到了西南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份渴望已久的录取通知书,却并没有给她和家人带来特别的快乐。为供自己念完高中,全家人已经累得心力交瘁了。支付昂贵的大学学费,是捉襟见肘的父母想也不敢想的事。幸运的是,国家在这一年启动了西部助学工程,李智作为第一批受资助者,不仅享受到了大一、大二学费减半,大三、大四学费全免的政策,每年还能得到5000元的现金资助。在西部助学工程的资助下,李智完成了学业,还成了一名拥有外语第二学位的优秀本科毕业生。

回报社会,从具体的工作做起;回报社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回报社会,从最需要帮助的人做起。李智说:“我希望把社会寄予我的爱和温暖,传递得更持久更长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