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留守儿童撑起关爱的雨伞

2007-06-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昆 通讯员 李静 靳芳卉 我有话说

六一节前夕,记者来到右江区百城街道宣传文化站时,10岁的留守儿童曾欢正好从“一帮一、结对子”的小伙伴手中接过六一节礼物,他腼腆地笑着,结对子的小伙伴拉着他做起了手工。

沿着右江河谷走来,从平果、田东、田阳,再到右江区,一路上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如银铃般清脆悦耳,如小溪欢唱般动听,如阳光般灿烂。

作一项决定关爱源源不断

据2007年初统计,仅平果县就有10065名留守儿童,占未成年人总数的10.7%,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是隔代监护、亲朋监护或单亲监护。

11岁的黄成平与年迈的奶奶在一起生活,他喜欢踢足球,可是却没办法让奶奶理解足球是什么,所以只能放弃爱好,闲时尽量帮奶奶干活。在文化站为留守孩童建立的个人档案中,记者看到,在他的性格一栏里,写着四个字:不爱说话。歪歪斜斜的字体里透出了几许无奈。

留守儿童们孤独的身影、迷茫的眼神,深深地影响到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一项惠及6万多名留守儿童的行动沿着右江河谷迫不及待地展开:在全市130个乡镇宣传文化站设立未成年人活动室,重点关注留守儿童。

百色市委书记梁春禄认为: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用田东县委书记王西冀的话说,就是“给留守儿童一把关爱的雨伞,让他们不会遭受风吹雨打”。

建一个家遮挡住风吹雨打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歌声从田阳县头塘镇宣传文化站传来。这里正在开展留守儿童与县试验小学“手牵手、心贴心、找伙伴、同成长”活动。活动一结束,李家强立即拨打“亲情连线”电话,兴奋地告诉远在深圳打工的父母:“我今天很开心,有很多人对我好!”

“亲情连线”是宣传文化站为留守儿童设立的免费电话,用于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沟通,汇报学习、思想、生活等等。一根电话线连起了父母与孩子的心,暖到了双方的心头。

大部分农村离乡镇比较远,如何保证在村里上学的留守儿童也能享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平果县新安镇宣传文化站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由校外辅导员带队,一个星期带领一个小学的留守儿童到文化站,让他们自由地读书、做手工、玩游戏,也能像城市里的孩子那样在丰富的课外文化生活中,陶冶情操,不断增长知识和见识。该镇宣传文化站从3月18日启动至今,已有400多名留守儿童前来体验了一把。

多一份力量阳光雨露共同哺育

乡镇宣传文化站的建设,填补了社会对于留守儿童支持体系的空缺,并弥补了家庭缺位的遗憾,形成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化教育网络,但光靠宣传文化站仅有的几名专职管理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兼职辅导员来了。在各个乡镇宣传文化站,逐渐配备了心理咨询、体育、科技、书画、文艺、志愿服务与维权、法律等各方面的辅导员。留守儿童受到伤害了,法律辅导员可以出主意;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思亲以至于影响学习了,心理咨询辅导员会前来疏导……

爱心家长来了。右江区城西小学三(2)班黄玉双说:“我最喜欢邹阿姨了,她经常给我打电话,还带我去玩,给我买文具、书本。”小玉双口中的邹阿姨就是她的“爱心家长”,如今该街道辖区里36位留守儿童都找到了“爱心家长”。

志愿者也来了。西南政法大学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率先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小组,他们利用周末家访时间,为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提供帮助,服务于学校开设的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周末和留守儿童一起度过,设置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档案和联系卡,与学生监护人保持联系,对学生的成长进行长期跟踪指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