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设立并发展之后,6月上旬,重庆与成都双双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与前两个新特区相比,这两个地区承载着一样的希冀:经济、交通、环境,伴随着新试验区的设立,人们正在拭目以待这两个地区的腾飞;同时,这两个地区也凝聚着不一样的期待: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试验区设立的背后是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的决心。
日前,本报编辑部组织记者深入这两个试验区,发回了专题报道,今天一并奉献给广大读者。
●到2010年,力争全市的经济总量超过6000亿元
●到2015年,“一小时经济圈”内全面实现小康
●到2020年,基本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
值重庆直辖10周年之际,重庆市和成都市一起被正式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首次批准在西部地区设立试验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省为单位的改革试验区,重庆在过去的10年中坚持“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基本思路,着力在“解困”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历史性的阶段成果。统筹城乡发展,是继百万大移民后重庆面临的又一难题。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促进这个新兴直辖市积极探索并走出一条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试验区”为什么选在重庆
直辖10年,重庆紧紧抓住三峡移民和西部开发等重大历史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完成百万移民任务,保证了三峡工程顺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工业整体扭亏为盈;新农村建设起步,绝对贫困人口从366万下降到53万;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维护了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随着经济实力增强,重庆加大了城乡建设投入的力度。全市在过去5年中完成的投资,相当于1949年到1996年完成总投资的5倍。
但是,重庆仍然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二元结构,全市3100万人口中有八成在农村。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1997年的3.1:1扩大到了2006年的4:1。中心城市对农村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不足,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有待健全。同时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都市发达经济圈人均GDP与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之比为3:1.5:1,大于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带落差。
在今年5月召开的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汪洋说,重庆是一个有着特殊市情的直辖市,既有“第一世界”,又有“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重庆在探索城乡统筹发展中闯出一条新路,对整个中西部地区都将有示范作用。
用什么办法解决城乡统筹
实现城乡统筹是重庆直辖市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之一。为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缩短城乡间的时间距离成为首先考虑的问题。重庆市委、市政府将直辖后的头5年,全部确定为“交通建设年”。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的现实,时任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提出,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指导和政策扶持。
统筹城乡的努力由此开始,始终没有停歇。在重庆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专题研讨三峡库区发展问题前后,经市委书记汪洋提议并大力推进,重庆主城各区和三峡库区重点移民区县结成对子,在农村扶贫、产业发展、移民就业等领域进行全面帮扶。2006年底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汪洋又提出“一圈两翼”的发展构想,决定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小时经济圈”将分三个层次推进。第一层次:做优做强主城,逐步形成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城五片”特大城市格局;第二层次: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打造涪陵、江津、合川、永川等4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对主城特大城市的支撑作用;第三层次:做活中小城市,建成一批成渝经济区、渝南黔北地区的重要“门户城市”。同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升“一小时经济圈”的综合承载能力。
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说,通过集中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规模和实力增强后,可以提高市级财政对渝东北、渝东南“两翼”的转移支付能力。市委、市政府还将通过合理开发以万州、黔江为中心的“两翼”,促进这些地区享有与“一小时经济圈”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以城乡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安家、就业、生活的引导政策,促进“两翼”人口向“一小时经济圈”转移。
“现在的‘大城市带大农村’是‘小马拉大车’,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就是做大核心区域的总量,形成‘大马拉大车’的良性发展局面。”汪洋说。
“试验区”建设从哪些方面着手
在批准重庆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相关文件中,国家发改委要求重庆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重庆市将重点做好七项工作,即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统筹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大力加强农民工就业安居扶持工作;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大力加强对“三农”发展的支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新农村建设,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统筹城镇体系建设,大力打造城镇群。
在今年4月的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副市长童小平介绍了重庆城乡统筹方案中计划的六个领域的制度改革,即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实现城乡财政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建立相应的户籍制度,构建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让农民共享土地出让的增值,解决农民出让土地之后的后顾之忧;推进农村市场体制改革,让农业更好走向产业化、市场化;让金融等生产要素更好地为农民服务,让城乡市场相互交融;加快政府的行政改革,打破一切阻碍统筹城乡发展的陈规陋习,基本建成法治型和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公共财政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行政体制改革。
童小平说,重庆城乡统筹的目标将分三步实现:第一步力争到2010年全市的经济总量超过6000亿元,基本建成西部地区产业高地,综合交通枢纽和通讯枢纽,城乡统筹发展初见成效;第二步,到2015年,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教文卫中心,“一小时经济圈”内全面实现小康;第三步,到2017年全市实现全面小康,也就是较全国率先三年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重庆市的经济总量力争超过2万亿,基本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直辖市。
重庆市决定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图为重庆朝天门码头。图片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