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杰顿珠,一位基层普通代课教师的名字,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传颂。这位西藏墨脱县背崩乡西让村代课教师,在领着小学生去乡小学报到途中突遇塌方的紧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学生,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直至因公牺牲。
桑杰顿珠因公殉职和多年情系山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尽心竭力的感人事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边
为有牺牲多壮志
地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深处的墨脱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这里山高谷深,地形复杂。由于常年基本与外界隔绝,被称为“高原孤岛。”
墨脱境内雪崩、暴雨、塌方是常遇到的自然灾害。冬季大雪封山,夏季山路难行。有人说“在到过墨脱的人面前不要言路”,意思是说世上再没有比墨脱更难走的路了。
背崩乡的9月是多雨的月份。2006年9月1日,星期五。桑杰顿珠接到背崩乡小学电话通知,要求各村教学点教师带领学生到乡小学报到。
9月2日清晨7时许,他像往年一样,早早起来,为学生做好路上所需的饭菜,放入“邦琼”里带着。一切准备就绪后,他挨家挨户地去通知7名学生到村口集合。早上9时左右,桑杰顿珠和他的7名学生及学生家长离开村庄,踏上了前往乡小学的道路。一出西让村,7名学生和4名学生家长就与桑杰顿珠及另外3位家长拉开了距离。当桑杰顿珠一行4人走到距离西让村约六七百米的塌方频发地段时,桑杰顿珠主动要求走在最后,他说:“你们先走,我在后面给你们看着。”家长们都让桑杰顿珠先走,可他坚持留在了最后。
3名学生家长依次小心地通过了塌方危险区,顺利到达前方的安全地段。桑杰顿珠随后小心地步步前行。当桑杰顿珠走到塌方频发地段时,山体突然塌方,泥石流滚滚而下。桑杰顿珠被冲入了路边的河沟里。
当闻讯赶来的村民把他从泥石流里挖出来时,他睁开鲜血模糊的双眼,留下唯一一句话:“学生怎么样了?”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桑杰顿珠走了,走完了他28年平凡而无悔的人生。桑杰顿珠离去了,他是为人民的利益牺牲的。从此,西让村的孩子们失去了一位可敬的老师,西让村的乡亲们失去了一位热心的好人,桑杰顿珠的母亲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墨脱人民失去了一位优秀青年。
平凡岗位砺壮志
桑杰顿珠,墨脱县背崩乡地东村人,出生在一个普通门巴族家庭。一家9口人,他是家中长子。因家里劳力少,生活贫困。山野中的狩猎、农家里的粗活,伴着他长大。村里很多人都很喜欢这个懂事的孩子。
墨脱县群山险峻、河流湍急、道路坎坷。在这样的地方,孩子上学读书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从地东村到米林县派镇物资转运站小学要走3天的路,很多儿时的伙伴都放弃了学业,而桑杰顿珠却执着地走进了学堂。凭着这股爱学习的劲头,桑杰顿珠先后考入林芝地区二小、林芝地区民族中学学习。
在读完中学之后,因为家境困难,桑杰顿珠不得不回家劳动,但好学的他并未就此放弃学习。劳动之余,桑杰顿珠时常温习功课。靠着这股勤奋,他的知识在不断增加,成为当地较有文化的人。
2000年,墨脱县教育局决定在西让村设立教学点,一切准备就绪后,代课老师却无法落实。一个月500元的工资,无法吸引教师到西让村工作。得知无人去西让村教书的消息后,桑杰顿珠找到县教育局负责人说:“让我去西让村任教吧!”。
2000年9月,桑杰顿珠成了西让村教学点的代课老师。从此,他开始了这样的生活:清晨,挑水、喂猪、洗衣、做饭;8点多迎接学生进校,开始上课;中午,给孩子们做饭,批改作业、备课或砍柴;下午,继续给孩子们上课;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他还要给村里的群众上课,进行扫盲教育。就这样,日复一日,六年周而复始。2000多个日日夜夜,在这条山间狭长小道上,人们时常能看到他翘首以待的目光,看见他搀着学生行走的身影。6年里,他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西让村的孩子身上,却抽不出多少时间去照顾年迈的母亲、关心年幼的弟弟。
拼搏人生最美丽
在西让村教学点,只有桑杰顿珠一位代课老师,他既是教师,要教3个年级的全部课程;又是管理者,要时常入户走访,了解各家的情况,苦口婆心,劝说每一位家长,送适龄儿童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桑杰顿珠倾注了全部心血。从2000年到2006年,在教学之余,他坚持养猪、喂鸡、种植蔬菜,孩子们在学校因此经常能吃到蔬菜、肉类。每年的9月,桑杰顿珠都会护送在教学点学业已满的学生到背崩乡小学继续读书。上路前,他要先准备好学生们的伙食;在路上,他要保护学生们的安全;到了乡上的学校,他总是要千叮万嘱,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快乐生活。
在教孩子们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桑杰顿珠还善于言传身教,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他经常带领学生到村中的孤寡老人家里,打扫卫生、劈柴、提水,陪老人聊天解闷;在农忙时节,他也时常一人或带着孩子们帮助困难村民劳动,送饭送水……
6年的辛勤工作,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西让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为背崩乡小学输送合格三年级学生36名,同时,村民的扫盲教育也取得好成绩。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有关桑杰顿珠事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桑杰顿珠同志的事迹平凡而伟大,十分感人,我们西藏的事业就是有这么一批中坚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支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