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有一次讲话,就是引用《大学》的话,当时我们正好在看电视。温总理在电视里刚开了个头,我的孙女就把下面全部背下来了。
写作文还要教?不需要教。我两个孙子一个外
孙,写作文都是班级里第一。每写一篇下来都是范文。
在背《论语》的过程当中,我就教他:你看,一本很厚的东西,你每天坚持,一天十分钟对你来说很轻松,但坚持下来就都会了。一年级就会背《论语》在他们学校是没有的。
时间:2007年5月20日
地点:北京市中协宾馆
访谈嘉宾:
韩海燕:男,陕西省佳县燕翼书院院长,从2001年起义务向孩子讲授国学,迄今总计有200多个孩子入院学习。这些孩子当中,最小的3岁多便能背诵《老子》、《大学》、《中庸》、《论语》。
王舒:女,安徽省滁州学院中文系讲师,孩子今年10岁,2003年开始背《论语》,小学四年级能背诵《三字经》、《论语》以及半部《孟子》。
付红艳: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师,孩子今年7岁半,2004年开始读经,现在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老子》、《大学》以及《论语》半部、《易经》部分、《诗经》部分、唐诗150多首。
韩立邦:男,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某公司总经理助理。孩子今年8岁,2004年开始读经,现在能背诵《三字经》、《大学》、《中庸》以及《论语》、《老子》、《易经》部分内容,诗词若干。主持人:
本报记者:梁枢 柳霞 李蕾
一
主持人:首先感谢四位家长不辞辛劳地从外地专程赶来参加这次访谈。四位近年来都在以不同的形式教孩子学习国学,用国学帮助孩子成长。今天想让大家谈一下经验体会,好让有志于教孩子学国学的家长们共同分享。请韩先生先讲。
韩海燕:我今年68岁了。我出生的那个年月是咱们中国“尚武”的时代。“尚武”,不“尚文”,“全民皆兵”,“斗”,结果人就野。接着就“尚利”。这是一个大的背景。我个人在我们那个地区有一定名气,是我们榆林市作家协会的副主席。我搞了几十年的文化工作,最后发现自己“空空如也”,没有多少文化。不是谦虚,真的!1981年的时候,陕西作家协会组织我们去外面旅游。到了乐山大佛,我读不懂那个碑文,句子我都断不开;杜甫草堂的那些对联长联我都不懂。我就想:自己也算是一个作家?先天不足,小时候没有读过这些经典的东西。我是和我的孙子、外孙一起读“人之初”的,国学启蒙我几乎是和他们同步。
王舒:我们有同感,跟孩子一起成长。
韩海燕:真的!我怎么开始想起做这个事儿呢?那是孙女开始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到他们家去,当时我的儿媳妇正在训她的女儿,说她不好好学习,训得娃娃哭。我把孩子的课本翻了一下,说,就这些书,还值得你们把娃娃这样整。我那个时候就想给小孩教国学。我在县图书馆借了一本朱熹的《四书集注》,可我读不懂。说来也是天意。就在那一年,我家里来了一个天津师范大学的教授,是搞古汉语研究的,他要了解我们陕北的方言。我就提出一个问题,你们高等学府为什么不给小孩教这些东西,为什么?他就说,你这个地方偏僻,你不知道。我的小孩,《大学》、《中庸》、《老子》这些东西都能背啊。我当时就想,他父母也是大学教授,媳妇也是大学教授,他生的小孩肯定是聪明绝顶。那时候我认为能把这些书背下,那就是天才。可教授说,这个你也可以办到,我用的那个书上有汉语拼音。他回到天津以后,就给我复印寄了来。然后就开始教,教了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大学》就可以背下来。温家宝总理有一次讲话,就是引用《大学》里的话,当时我们正好在看电视。温总理在电视里刚开了个头,我的孙女就把下面全部背下来了。
付红艳:您孙女多大?
韩海燕:7岁。当时我非常振奋。我就想到我的朋友,我的亲戚。所以我就一下子给出版社寄了三千六百块钱的书钱,然后把书给我的亲友。但是只有少数的人把这个当成宝贝,大部分人都不认。我看不行,所以就办了一个经典书院,临街,人人都听见了:“道可道,非常道……”
主持人:当时有多少孩子?
韩海燕:20来个。有亲戚的,也有左邻右舍的。我都免费。教了一段时间以后,娃们不来了。为什么不来了?因为我们那儿山上有个白云观,是道观。那些家长说不能去了,给娃娃教的是道士念的经,我们的娃娃又不当道士。
韩立邦:那您办了多长时间?
韩海燕:三四个月。后来我说这个名字不行,得改。于是就改成燕翼书院。我们县很偏僻,落后得很。有人经常不见我的面,就打听我在忙什么。知道的便说:正用孔老二毒害下一代呢。
王舒:观念问题。
韩海燕:我到市里给领导送书,给他们讲,这个东西多么多么好。哪知,根本接受不了。
主持人:为什么接受不了?
韩海燕:怕引来麻烦。我跟他们说这件事情最好了,你如果现在开始的话,你这个教育局肯定是全国第一流的教育局。人家就跟我说,难道全国就你一个人懂这个事儿?我就跟他瞪眼,最后没办法。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现在的学校有些老师礼拜天也要补课。小学二年级就开始补。我把我的时间安排在早上,人家也把时间安排在早上;我安排到下午,人家就安排到下午。所以后来我只能采取这样的办法,你来了我欢迎,你走了我也不追。你不还书给我,我也不跟你要。为什么?这个书娃娃大了有用。到后来还有20多个孩子。这些娃娃已经是不受班主任老师的控制了,一直坚持着。尤其是六年级的娃娃,写的作文相当漂亮,功课都相当好,班里都在前三名。看着这些娃娃,我打心里高兴。
韩立邦:有成就感。
韩海燕:我还有一个孙子,今年五岁了,从零岁开始就给他放《大学》的录音带,每天都放。到会说话的时候,你把上面的说出来,他就能把下面的接下去。
王舒:小孩的记性好,机械记忆特别厉害。
韩海燕:教小孩学国学,开始就是个背,他要是不提出问题,就不讲,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感悟的文化,一个人的感悟,是很难给别人说清楚的。孔子说“吾欲无言”。他的弟子问他,你不说我们怎么学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到他能提出问题的时候,他已经有所感悟了,因此,好的教育是引导启发学生感悟,而不是把自己的感悟和结论告诉他。我的体会就是三年级以前不讲,就让他背,就像唱歌一样出声背,出声背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开发智慧,《黄帝内经》里说:智,开发于舌。诵读,朗读。还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记忆力明显增强,还有,诵读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锻炼孩子们的胆量。孩子们要是发问,就得给他们耐心地讲,而且要讲得生动,令他们终生难忘。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喜欢读书。
王舒:对!像我们家儿子,读《三国演义》,就读原著。他说别的本子看着不过瘾。
韩海燕:写作文还要教?不需要教。我两个孙子一个外孙,写作文都是班级里第一。每写一篇下来都是范文。
付红艳:读多了,自然就行了。
主持人:这是您事后才觉出来的吗?之前有没有想到?
韩海燕:没有想到。主持人:可感觉这个东西好?韩海燕:对!
主持人:我想问您,您觉得好在哪儿?那个时候支撑您的是什么?
韩海燕:这是一种文化的支撑。《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一个人有余和不足是一种自我感觉,如果你知足的时候你就有余,即使你是个乞丐,你也是有余的。如果你不知足,你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也是不足的,也是个穷光蛋。所以《老子》的话对我触动很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文化对我的影响,我原来没有这样的见解,没有,真的没有。所以我就觉得如果这种文化进入每一个小孩,每一个家庭,可以改变我们整个人的价值观。我家里面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家里面没有因为小事儿争争吵吵的。我有四个子女,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也是一个大家庭,但从来没有因为什么事争吵。
主持人:后来书院怎么样了?
韩海燕:去年9月16号是一个转折点。我们那儿的白云观开了一个论道会。来了好多名人、学者,还有领导。学者论道,百姓说道,童子诵道,那一天,我们书院的33个娃娃在论道亭诵读《老子》、《论语》、《诗经》、《易经》……这让与会人员大为震撼。罗震江副省长握着我的手说你做了一件大好事。榆林市李金柱市长一连三次来到孩子中间鼓励孩子们学好优秀传统文化。正大集团郑翔玲女士则承诺给孩子们在白云山修一所国学书院。我们县的领导也很支持,群众的看法也起了很大的变化,这使我非常高兴,我们一定把这个书院办得更好,而且要把这种教育推广到农村去。
二
主持人:谈得非常好。这样,韩老先生您先休息一会儿。下面请王舒讲讲。
王舒:我大学是学文的。照理讲早该读《论语》了,但是我没有读过。我上大学时书看得很杂,什么琼瑶、三毛,都读过。我父亲就说,你看那些乱糟糟的东西没用的,不如看经典,读《论语》。当时家里有一本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繁体字,中华书局版,我曾翻看过,看不出有什么好,不就是孔老二的语录嘛,既没文采,又无情节,实在不喜欢,就再没读过。第一个把我引到《论语》里面的,是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开始是当闲书看的,觉得挺有趣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提倡白话文,但是我们中国传统的精华的东西是被文言文保存下来的,而白话就造成一个断层。语言是30年一变,但是文字不变。所以我们现在看《论语》还能看懂,可你要是英国人,去看一百年前的英语,根本就看不懂。这对我的触动很大。
韩海燕:我有同感。
王舒:对吧!还有一个,他说我们中国人,五四以后是西化,去学西方,出问题了。美国是一个移民民族,工具性很强。它学什么东西,始终是为了生活。这对今天的中国人影响很大。但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不是这样的。他首先教你学做人。孔子讲“君子谋道不谋食”,我们现在整个就是“谋食不谋道”,全部是反的。慢慢地,我就开始看《论语》了。《论语》才一万多字。身为老师,我从里面看到很多的教育方法,非常的好。比如说它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还有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见贤思齐等等。我当大学老师,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挺迷茫的。从大学二年级,就开始发愁以后的工作。《论语》讲“智者不惑”。你有智慧,你就不会惑。
韩海燕:也不会有那么多跳楼自杀的。
王舒:对!后来我就觉得这《论语》好,这里面可以教孩子学习成长的智慧。我开始教我孩子。那会儿我的孩子上一年级。刚才您说是三年级之前,让他背就行了。但是我发现,这个小孩你要是大致跟他讲一讲,然后再让他背,他会觉得好玩。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让孩子对这个感兴趣,我就在书摊上买了一些儒家民间传说的书。跟他讲,子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贡语言能力很强。讲这些民间故事,小孩子特别喜欢。我的孩子学钢琴,才开始学还可以,后来他就不耐烦了,我就拿孔子学琴的故事讲给他听,我说你只要专注就能学好,不光把琴的名字弹出来,而且你还知道音乐的形象是什么样。他后来就边听边背,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了解。2004年暑假的时候,他说妈妈孔子长什么样?我说,我带你去看看。我带着儿子去了曲阜。会背这些东西以后,他的文章写得就跟一般的小孩不一样。他前两天写的一篇文章,老师给他一个优,为什么呢?老师叫他们写一个玩具,你猜他是怎么写的?他写道,我发现一种现象,就是我们学校的小孩,今天玩儿悠悠球,明天玩儿卡,老是在变,这是为什么呢?然后我就问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同学说,外边卖什么就买什么。我觉得这样不好。我喜欢看体育频道,喜欢打乒乓球。假如运动员今天玩儿这个,明天玩儿那个,他能成为冠军吗?应该专注,应该专一,我要有志向。老师觉得很好。他说我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因为孔子是一个坚守信念的人,他马上就用上了。
付红艳:这说明文化已经在他心里扎根了。
王舒:对!我看着蛮高兴。后来语文老师问,平时怎么教他阅读的。他们有一个家长学校,就请我去给他们讲孩子的课外阅读。我就讲了让小孩背《论语》的事。课讲完了以后,首先校长感兴趣了,后来他们老师也来问。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有一天学校的校门口有一个卖凉皮的小吃摊,摊主40多岁,我吃了以后她不收我钱。我说你为什么不收我钱呢?她说她听过我讲《论语》,讲得挺好的。我现在也在看《论语》。我听了特别感动。后来我越读越发现,我们中国文化很多源头的东西,都是从这儿开始的。再就是那里面有许多的人生智慧,普通人可以从中学到怎么为人、怎么处世;做老师的可以从中学到怎么教;做学生的可以从中学到怎么学;当官的可以从中学到怎么知人善任等等……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干什么的,只要你把这个东西背到肚子里面,在生活当中去用,你就会变得从容不迫、充满智慧。于是我下定决心,开始写亲子版的《论语启慧》这本书,我要把这种好的东西,按照《论语》里面“推己及人”的观念奉献给大家。现在书已经写得差不多了。
韩立邦:光背《论语》吗?别的也背吧?
王舒:他现在开始背《孟子》。小孩子的记忆力特好。一年下来,全部能背得。每天早上十分钟,他能背三四句,很轻松的。我要从小培养他这种乐学的精神,不把他搞得很苦,不然他会厌学的。在背《论语》的过程当中,我就教他:你看,一本很厚的东西,你每天坚持,一天十分钟对你来说很轻松,但坚持下来就都会了。一年级就会背《论语》在他们学校是没有的。还有我发现,你要是不教孩子背,你读不了这么慢的。教他以后,他会问你。一问你,你就得解答。自己的孩子你还不好“糊弄”他。所以就到处找参考书力求给他一个相对正确的解答。这一慢、一仔细就有了更多的发现、更深的感悟,所以教孩子背经典的过程也是加深自己对经典理解的过程,就像韩老刚才说的那样,和自己的孙子、外孙一起学习、成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