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陈其钢的反向思维

2007-06-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凝 我有话说

5月11日,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举办了一场外国作曲家“感受上海,呈现中国”的作品音乐会,8位法国作曲家,以中国旋律或中国民歌为元素,为中国乐器和交响乐队创作的音乐,当场接受中国观众的检验,而且由听众现场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这样的做法,不可谓不新奇。那么,难道这场音乐会的意义仅仅在于此吗?

几天前在北京见到了这个项目的艺术总监陈其钢,问起此事,他说这是一种“反向思维的结果”。他的解释是,近20多年来,中国许多音乐家参加国外各种大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这些赛事都是用西洋乐器西洋方法来演奏或演唱西方音乐大师的作品,又都是按照西方人的规则进行评比,比如肖邦钢琴大赛、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等等。在这些比赛中,中国选手获得再好的成绩也仅仅是演奏他人的作品,最多也只能证明中国人的音乐模仿力和表达能力。而陈其钢希望的是,逐步改变以西洋文化为中心的局面,让更多的中国文化走进国际乐坛,甚至进入世界音乐文献,营造一个中国音乐文化复兴的时代氛围。

于是,陈其钢进行了反向思维:一反中国选手到国外参加比赛的做法,让西方作曲家到中国来,以中国乐器和旋律进行创作和比赛,让中国观众来当评委。这就有了这次名为“新象”的作曲比赛活动,英文名PresencesChina。陈其钢利用他在法国的影响,通过法国电视台请来了当今乐坛活跃且有成就的8位作曲家。他们中有60多岁的资深作曲家格拉西安・芬齐,也有当今音乐美学代表人物尼古拉・巴克利,还有在世界范围赢得巨大声誉的克里斯托夫・马拉特卡。这8位作曲家于一年前来到上海,倾听中国音乐,观察中国乐器,与中国音乐家和民族音乐进行了大量接触,在对琵琶、筝、古琴、笛箫、二胡、唢呐、三弦等乐器和性能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之后,他们每人都选定了自己喜欢的中国乐器。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八位作曲家全部看中了二胡这种颇具表现力的中国乐器,然后按照规定,他们以中国民歌或中国传统音乐旋律为主导动机,创作一部5分钟的中国民族器乐与西洋交响乐队相结合的音乐作品。

经过一年的潜心创作,最终于今年的“上海之春”上,这些法国作曲家亮出了他们的作品。它们是:二胡协奏曲《中国主题冥想曲》(主要旋律素材取自于《紫竹调》)、二胡唢呐协奏曲《隐晦的五声调式主题变奏曲》(以《茉莉花》主旋律描绘而成)、二胡协奏曲《豫园》(采用《茉莉花》曲调)、二胡协奏曲《外形》(主要基调来源于《四季歌》)、二胡唢呐协奏曲《归去来兮》(根据《四季歌》创作)、唢呐协奏曲《上海》(引入《茉莉花》旋律)、二胡协奏曲《清梦之舟》(发展了《茉莉花》的主题)、二胡协奏曲《上海之舞》(基于《紫竹调》的旋律创作)。

有人问陈其钢,从这些作品来看,这些外国作曲家对中国音乐的了解是有限的,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够达到他们举办这次活动的预期吗?陈其钢认为,短时间的采风,外国作曲家对中国音乐的了解必定是有限的,但创作的过程就是沟通的过程,他们通过他们自己的亲身感受,使这些作品融入西方人的创作体系,他们认真、真诚的创作,本身就是对中国音乐在世界的推广,这样做的结果,比我们自己送货上门,更有事半功倍之效。与此同时,我们的观众也通过对西方人音乐创作的评选,更加热爱民族的音乐文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