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村广播节目如何贴近“三农”

2007-06-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韩春秒 我有话说

广播在农村具有良好的受众基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受众曾亲切地称广播是“顺风耳”、“传声筒”。近年来,专门服务于农村受众的广播频率产生了,它们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为农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及娱乐为职责。但是,面对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广播,农民的收听热情却一时间“热”不起来。笔者发现,除

去农广频率信号弱等客观条件制约外,发现不少省级农村广播频率还是用二三十年前的思路办节目,以为农村受众的需求没有变。于是,农民从农村广播中听到最多的是“老戏”、“评书”、“广播剧”、“医疗节目”等,难以满足大家的信息需求,尤其以新闻需求最为显著。如何以精当又“对口”的新闻节目丰富农民生活,从而凝聚人心,创造和谐、积极、奋发的农村文化环境,这不仅是一个农村广播频率需要深思的问题,更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农村新闻节目的“五多五少”

我国省级电台开辟农村广播频率的有:陕西、安徽、山西、山东、辽宁、河南、河北、湖南等,它们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鼓劲助威,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总结国内农村频率的节目,大致可分为三大板块,即新闻、服务(包括科技致富、法律咨询、家教知识、医疗健康等咨询类节目)和娱乐。其中娱乐和服务类节目占据绝对时间资源。新闻节目一到三档不等,总时间基本在一小时之内,相对于日播出时间量来看,新闻节目几乎成了陪衬。仅以河北电台农村频率为例,新闻板块大体包括两个栏目,《558每日资讯》和《558天天新鲜事》,作为专业的农村频率,全天20.5小时的播出时间中新闻节目仅占1小时,显得有些边缘化,并且在这60分钟里,时政新闻、国内国际新闻、都市社会新闻占用了大部分时段,真正来自农村一线的新闻较少,对“三农”贴近性不足,这是不少农村频率共有的通病。

在有限的新闻时段内,我国农村频率新闻节目总体表现出“五多五少”的特征:时政新闻多,政策解读少;新闻报道多,新闻评论少;都市新闻多,庄户新闻少;新闻播报多,录音报道少;领导讲话多,农民声音少。因此,农村广播为农民提供丰富的服务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同时,却忽略了重要的新闻传播的功能,无法真正满足当今农民对世界局势、国家政策、农村改革等的求知欲,在贴近性和新闻广度、深度上都有待提高。

以新闻立频率,打造农村广播核心价值

当前,农村广播节目没有充分凸现出自身特色和功能,它不是其他频率新闻节目的简单翻版,不能用办经济频率、交通频率新闻节目的样式、切入点去办农村频率。如何办出令农村受众百听不厌、喜闻乐见的节目来?

农村广播新闻节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有的农村频率新闻节目社会关注度很高,并取得了良好的受众反响。有的农村频率要么“广播书场”一集接一集,要么是“医疗节目”充满耳朵,专业频率形同虚设,这一事实使农村广播陷入了窘境:一方面,在农村受众市场未充分开发的前提下,不少农村广播在不断减少新闻产品的产出,以大量戏曲、书场填充节目时段,致使受众对广播的接触和依赖性不断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民对时政、经济等新闻信息的需求逐日增加。这一现象的背后,深刻揭示了农村广播人对自身功能属性及核心价值的认知发生了偏差,农村广播亟须端正思路,从即时新闻、时事舆论的角度确立自己的声音地位。

就当今农村媒介生态来看,广播的竞争难敌电视,但是携带方便、伴随性强、及时播报、采播成本低等却是广播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发展潜质。就节目竞争形式来看,影视剧、综艺节目是电视媒体的强项,在农民中靠看电视打发农闲时光已经成为主流,在这种情况下,就虚避实,以强档新闻栏目来吸引听众将是农村频率的明智之举。当前,农村广播新闻节目少、时间短、形式单一、广度和深度不够,尚有广阔的、做大做强的发展空间。

根据农村受众特点及规律,搞好新闻题材匹配与体裁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大众媒介的文化推动作用,农民的保守性、超稳定状态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农民”角色正在进行着多元的裂变:务农者、乡镇企业者、个体劳动者、进城农民工、党政机关干部、企业管理者等,其中角色构成和比例因地域而异。农民角色多元化导致了农村受众群的分化、新闻需求的同一化与多样化特征。

(1)农村受众新闻需求有着较强地域性:无论文化程度高低,对“本地新闻”有着普遍的关注,文化程度较高的对“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也很感兴趣;(2)“受众的教育程度同他们选择电视上的新闻和政治性内容成正比,而同选择娱乐性内容成反比”(陈崇山、孙五三:《媒介・人・现代化》),对于广播媒体而言也是如此,农村受众体现出对社会娱乐新闻(包括奇闻轶事)的热衷;(3)由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要落后于城市,农村受众对“揭露腐败和社会不正之风”与“及时反映百姓呼声”的舆论监督节目普遍感兴趣(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4)农村受众选择新闻的一个重要标准为“是否有用”,因此他们更希望听到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新闻信息,如政策信息、最新市场行情等。

因此,农村频率新闻在新闻题材选择上,要兼顾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最重要的是本地新闻,贴近于民;重视社会新闻的平民化、导向化解读,引导于民;及时展开舆论监督报道,取信于民;第一时间传达农村受众急需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服务于民。

在新闻播报体裁上,要坚持消息与新闻通讯、新闻评论的兼顾,以平民化视角出发,用通俗、简练的语言让农村受众真正听得清、听得懂,将时事与农村受众的关系讲透,宣传到位,使之变成一种实际需求。通过关注农村受众,反映农民呼声,可以更多、更牢地吸引受众,从而也就更快地加速农村受众观念的更新。

新闻“下乡”,赢得农村受众关注与信赖

2007年1月,河南农村广播展开了“播客”大赛,河北农村广播也以“讲故事大赛”来作自我推介,广告播出没多久,两频率听众群便有了明显的壮大,社会关注度节节攀升。但笔者观察发现,参与节目的多数是城镇听众。那么,如何开拓更广阔的农村听众市场,让农民喜欢农村频率的节目,形成更大范围的“播听”互动,将成为农村广播仍需努力提高的关键点。

由于农村的信息相对闭塞,且农民有较强的被动、守旧习惯,因此,要想推广农村节目,媒体宣传是一方面,更为紧要的是要花大力气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节目下乡活动(在这方面陕西农村频率做得比较充分),如“科技下乡”、“培训下乡”、“医护下乡”、“文艺下乡”等,切切实实地满足农民的需求,赢得农民朋友的认可与期待。同样道理,新闻节目也可以“下乡”。记者下乡,主持人下乡,将节目直播间阶段性地搬到农村,将最新鲜真实的乡音、农事送上电波,请农民朋友做客直播间,与专家一起交流对最新涉农政策的理解、最新农村市场信息的把握等,这种深入农村、贴近农民的报道活动定会得到农民朋友的青睐。

整合力量,搭建全方位农村广播网

农村广播节目要想形成与农民的长期良性互动,就要从全局入手,兼顾四个方面:一是专业采编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扎扎实实地感受与体察民情,及时发现和采集最鲜活的“农”味新闻;二是整合地市电台的资源,形成综合实力;三是全面提高节目的覆盖率。鉴于当前不少农村频率覆盖率不全的现实,电台在争取新波段的同时,可努力动员各地市广电部门购置设备,全程转播频率节目,以提高节目的覆盖率与信号质量;四是壮大通讯员队伍,让农民来发现新闻、报道新闻,广撒新闻网。有了与农村受众密切相关的新闻源、新闻发布平台和硬件设备,相信农村广播新闻“节目入农家、农民上新闻”将指日可待。(作者单位:河北省社科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