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福建“6•18”:科技盛宴助推创新海西

2007-06-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我有话说

“6・18”,它是人们对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的一个亲切称呼。今年的“6・18”,将由国家科技部、建设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中国科学院等10部委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共有超过5000项科技成果、500项企业技术需求“登台亮相”。

项目对接:从“闽菜”到“满汉全席”

福建有个“好胃口”,它体现在对科技创新的渴求上。近些年,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对于这个资源相对不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的省份来说,科技创新就成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出路。

光靠福建自己为数不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刚刚起步的企业研发中心,显然还无法完全承担起建设海西创新型省份的重任。福建人把目光投向了国内外,于是“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在五年前应运而生。这是一个项目、资本、技术、人才集聚的平台,是一个通过对接,推动项目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平台。福建通过这个平台,向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征集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的项目成果,推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技术难题和各种企业需求。于是,摆上“6・18”平台的,除了“闽菜”,更有“满汉全席”。

清华大学先后有8个科研项目在历届“6・18”上成交、北京大学今年也带来了两项技术成果。俄罗斯、美国、意大利、德国、以色列等国的科学家也纷至沓来。

据了解,仅在去年的“6・18”,就有49位两院院士、近100所高校、17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

政府定位:不当主人当“红娘”

光催化中央空调空气净化器、雷公藤系列产品开发……在“6・18”平台,主角是这些科技成果,是寻求技术支持的企业项目,政府则充当为他们牵线搭桥的“红娘”。

为了当好广州与三明生物医药产业的“红娘”,福建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4次往返于三明与广州之间,组织广东医药专家和企业到三明考察、洽谈;为争取更多的院士专家来闽参加“6・18”,去年福建省科协赴15个省、市,登门拜访了90多位院士。

福建龙岩卓越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活动是从利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项目起步的。刚开发这个项目时,有人讥笑他是“痴人说梦”:一个民营小企业,竟敢挑战世界级能源难题。“那时,找专家、找银行,碰到的都是怀疑的目光。”2003年第一届“6・18”,叶活动把自己的项目带到了交易会上,立即吸引了有关专家的关注。有了科研机构的支持,几个边缘性技术难题得到圆满解决,叶活动的项目也顺利投产。去年,他的公司利用废动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2.2万吨,公司股票也在伦敦股市上市。

在去年的“6・18”上,专门设立职工创新成果展区,以往无人问津的“小创造”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眼光,如今,已有不少通过工厂、车间走进人们的生活。

据悉,从2003年开始,福建每年省级预算内资金中专门安排1亿元以上用于扶持促进项目成果转化。四年来,共扶持项目1089个。

科技创新:带动区域产业发展

“6・18”从一开始就注重从福建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寻找企业与项目单位的兴趣点。

在征集企业技术需求时,重点是征集填补福建产业链空白的关键技术,以及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需求。在征集项目时,优先扶持符合国家和福建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关联度较强、能延伸产业链的项目。

“6・18”也让许多农民走上了致富路。通过这个平台,福清天海饮料食品有限公司在一个枇杷中“挖”出三个宝贝项目:枇杷果肉饮料、枇杷花保健茶和枇杷核医药品,实现产值数亿元,能带动2万多家农户受益。

五年来,一大批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达到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目前,“6・18”已从单个项目的对接发展成为产业的对接。

在“6・18”平台的示范和带动下,自主创新已成为福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2005年,福建省企业自身技术创新投入48亿元,占当年全省研发投入的90%。目前,福建省营业收入超千万元的民营企业中,44.3%拥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全省累计有4500多家企业与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

建设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任重而道远。为此,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三天盛会,常年对接”,将“6・18”定位为永不落幕的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长效机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