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握锄头种庄稼的农民兄弟们,如今要开始“种文化”了。
3月5日,《浙江日报》和《钱江晚报》、《今日早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8个村向全省农民发出的《我们都来“种文化”》的倡议――一场农民“种文化”百村赛活动在浙江的田间地头拉开了帷幕。
“种文化”活动受到农民
的欢迎
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浙江农民希望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虽然有文化部门的送文化下乡,但毕竟一年难得见几回,农民平时的业余生活仍然比较枯燥。浙江省委宣传部去年底在研究2007年宣传思想工作时,强调在继续做好送文化下乡的同时,要在农村“种”文化。根据这一思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四家媒体联合开展了农民“种文化”百村赛活动。
“所谓农民‘种文化’,就是农民像种庄稼一样,把自我参与的文体活动普遍、经常地开展起来,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浙江日报总编辑杨大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百村赛活动以农民为主体,以村为单位开展竞赛,在全省培育100个这样的村,并进一步影响更多的村、更多的农民积极开展业余文体活动。
农民“种文化”活动一经推开,便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活动开展3个月以来,全省报名参加百村赛的村已达104个,围绕“种文化”百村赛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在浙江农村遍地开花:不仅有龙灯、秧歌、舞蹈、比武、书法等传统的文体形式,更有收藏、打球、拍照、摄像、交谊舞等新兴的文体活动,握惯锄头的粗手,今天开始敲健盘、学照相、摄制DV了。
粗糙的手也能莳弄姹紫嫣红的文化之花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浙江农民正在改变这一传统的生活习惯。夜晚,浙江许多农村都是灯火通明,歌声、笑声不断。由浙江日报帮助策划的农民村级篮球擂台赛、农民兰亭雅集两大活动;由钱江晚报、今日早报帮助宣传策划的“农民文化讲习所”、“农民图书馆送图书下乡”、在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农民越剧擂台赛以及由浙江在线帮助策划的“农民网上种文化”等活动都在热烈而有序地开展。
那一双双粗糙的双手,不仅能种出一片绿油油的庄稼,也能莳弄姹紫嫣红的文化之花。近日,记者到来到嘉善县西塘镇荷池村,西塘镇五姑娘艺术团正在这里演出。五姑娘艺术团团长钟晓声说,自从嘉善田歌2005年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他们在去年11月成立了艺术团,立志要让田歌艺术重新回到田间地头,同时,为那些有意向成立田歌队的村提供专业培训,帮助他们组建自己的田歌表演队伍。71岁的居金林老人说,如今他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不少,因为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几个会唱田歌的人,每逢集会演出,不少人都会央求他唱几句,他还当上了村里田歌班的老师。
“从当前农民积极参与‘种文化’百村赛的热情中,我们看到这一活动之所以收到成效,是因为把农民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让农民成为了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不仅对文化的有了重要的认识,而且对文化生活也有了更热切的需求,同时民间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也被深入发掘和利用。”杨大进说。
推动和促进了新农村和谐文明建设
新昌小将镇里小将村,有腰鼓队、秧歌队、健身房和沃东书画社等文体队伍。沃东书画社的俞德宽告诉记者,该社会100多名成员中80%左右为农民,有的成员因为学了书法把麻将牌都烧了。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种文化”活动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文明建设。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来杭州讲学时听说了“种文化”这一活动,他评价道:“这个活动好!这是一个在民间发现、培育文化的好活动,有利于中国当代基层伦理建设。”
“‘种文化’对推动整个农村文化工作有着不一般的意义!”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说,农村文化生活枯燥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光靠送文化下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远来看,“种文化”才是根本之举。文化的种子本来就深埋在农村的土壤之中,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起着播撒阳光和雨露的作用,扶持和催生农村文化的种子,使它茁壮成长,而这种根植于农村的文化才是农民所用所爱,所喜闻乐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