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泥山 金山 青山

2007-06-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朝明 我有话说

据报道,山东胶州湾畔的三家企业联手启动的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彻底处置了长期以来屡遭市民指责的21万吨“铬渣山”和15万吨“电石泥山”。该项目的实施,每年可消化多达14万吨废弃物白泥,相关企业可节约能源消

耗支出和减少污染治理费用超过2000万元。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使得曾是污染源的“泥山”、“渣山”,成了创造经济效益的“金山”,同时还换回了“绿水青山”,这一嬗变令人惊喜,也给人启示。

当前,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节能减排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出台了包括问责制、区域限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十一五”规划既定的节能减排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者,理应成为节能减排的主力军。然而,当前有些企业却同环境执法部门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一些企业的节能减排设施成了无用的摆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企业畏于“减排”成本过高,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或者无力“减”。

毋庸讳言,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同时企业也应勇于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兼顾生态和社会效益。要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意识,还需依靠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企业在加大环境投入的同时,实实在在地尝到“节”和“减”所带来的“甜头”。这个“甜头”,不止是企业社会形象的改观和重塑,不止是“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改良与提升,还要有来自“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

大力发展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不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链,是实现能源节约和减少污染排放的重要途径。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所谓废弃物、污染物,其实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白泥,在人们通常的印象里不过是导致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而通过“资源化”处置的途径,却可以点“泥”成金,实现无害利用和产业开发,成为创造效益、贡献财富的宝贵资源。这样,“减排”使企业享受到了实惠,由此产生的“减排”热情必然更加持久,“减排”成果也将更为巩固。

扳倒“泥山”、“渣山”,化成“金山”,唤回“绿水青山”,是促进能源节约、污染减排,优化生态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要让这个美好的愿景变成现实,需要环保部门加强监督和管理,也需要企业担当社会责任,更需要加快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