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兼备农村文化、城市文化两种长处
●两种文化影响下的农村大学生面对更艰苦的成长历程
●探索校园文明环境有助于农村大学生健康成长
社会化是人作为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是人的心理调适,以及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塑造
文化环境为农村大学生抹上厚重“底色”
农村文化是一个庞大体系,它具有的师法自然、务实精神、恒久变易、安土乐天、中庸思想、围合心态、宗法社会、家国同构等特质,无不对长期浸润其间的农村大学生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它使农村大学生具有较为坚韧成熟的优点,但也容易影响其进入大学校园后的进一步社会化。
家庭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家庭成员及其关系、父母的文化程度、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等,都对个人成长产生巨大影响,为个体涂上了挥之不去的底色。这种底色或者说“第一性格”,对其进一步社会化产生着隐性排斥作用,构成社会化的阻碍力量。有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迷茫困惑、手足无措;有的难以抵御城市灯红酒绿的诱惑,把农业文化中的好的因素也扔了;有的急于得到城市文化认同,但又仅仅停留在简单模仿城市文化表象的层次。
物质生活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的发展。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农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不可否认,农村家庭物质生活条件普遍不如城市。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窘迫,常使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产生强烈的烦恼、自卑,导致他们出现焦虑不安,悲观敏感的心理特征,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双困生”。
农村家庭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导致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社会化教育缺失。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明显存在“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农村大学生的早年成长多处于自然状态。另外,农村学校教育偏重于单一的应试教育,也影响了农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行为方式上,一些农村大学生往往表现为实干有余,巧干不足,创新冒险精神不够;在为人处事上,他们面对极其复杂的城市文明,常有排拒心理。
影响农村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文化原因
在校农村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突,实际上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冲突的反映。农业文明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的进步文化,它悠闲、清净、封闭、无争,这与和大生产相联系的以竞争、求变、多元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文明存在巨大反差。来自农村的在校大学生从小接受农村传统文化环境的洗礼,农耕文化的烙印已融化到其血液里,体现在其思想、作为、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农民们勤劳、朴实与相对的封闭、保守在农村大学生身上叠加出现,使其进入大学以后面临现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内心冲突异常剧烈。
农村宗法制度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宗族制度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它的活动空间是乡土社会。从第一次社会化必经的“生理断乳”,到新环境下的将要面对的更为痛苦的“心理断乳”,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当与城市生活不能顺利融合时,为了寻找精神家园,热衷于在同乡会里寻找精神归宿。在交往上以地域为纽带、限定交往范围,结成校园“亚文化群体”,影响现代人格的塑造。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剧烈社会变革中,在很长的时间里,新旧观念的共存、胶着,观念发展的顺态生长与逆态回复相交错,将成为思想精神领域的主要景观。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带来了人们心灵的自由,强化了学生的成才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但也容易带来认识及心理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容易加剧其非理性化倾向。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使部分农村大学生的追求目标可能更趋于实用性、直接性、短期性,对于和自己关系不直接的国家方针政策兴趣减退,对公共话题和人文关怀相对淡漠。这些都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在校农村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校园文化环境助推农村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在校农村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质上是整个社会客观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在大学校园的延伸和反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大学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大学校园首先要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起步。
文化环境润物无声。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实验条件,更新补充图书资料,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电化教育等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把校园真正建设成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文化殿堂、成长驿站”,使校园每一个“文化人”有健全的人格,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通过多种途径,搭建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互动平台,培育兼容并包、互相学习、团结互爱的氛围,抑制校园贫困学生群体与富裕学生群体的对立,使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通过文化交融、达到和谐、共振,从而实现两种文化的共处与提高。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农村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他人。培养他们准确知觉、理解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善于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引导农村大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积极投身社会,融入社会。
完善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政策,使高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大力推进、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在校农村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当然,加快在校农村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最根本的还是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尽快改变农村整体上的贫穷落后局面。只有这样,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才能减少或避免心理阻碍,健康融入现代文明的社会化潮流中。(作者单位: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