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努力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2007-06-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 我有话说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光辉灿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我们积极适应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趋势,以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加快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这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之必然,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必需,更是应对西方文化挑战之必要。

第一,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载体,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近年来河南的硬实力不断增强,但软实力不强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对先进文化在增强河南软实力、提高区域竞争力中重大作用的认识,增强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识,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使实现中原崛起的过程成为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增强的过程。一是把文化建设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召开高规格工作会议,出台了文化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对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作了安排部署。在去年召开的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我们明确提出了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的历史任务,就是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快“两大跨越”是中原崛起的核心和标志,基本内涵是实现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和大而强、富而美的统一,实现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统一。二是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提高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制定了贯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出台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配套政策,设立了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用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仅去年一年全省文化产业项目就完成投资106亿元。三是把开展文化活动作为提升形象的着力点。先后举办了“中原文化北京行”、“中原文化上海行”、“中原文化港澳行”、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全面宣传河南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投资环境,把一个充满活力、正在崛起的河南展现在世人面前。通过不懈努力,文化强省建设迈出了有力的步伐。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89处,总数跃居全国第二位;继洛阳龙门石窟之后,安阳殷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河南形象有效改善,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精神振奋,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日益浓厚,先进经验、模范人物不断涌现,河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人气越来越旺,来河南投资兴业和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

第二,在发展文化事业上多投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切实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才能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让广大群众更多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福祉。一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我们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建筑,建成了河南博物院、河南报业大厦、河南广电大厦、河南省体育中心,河南艺术中心即将投入使用,新的河南省广播电视发射塔和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即将开工建设;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省财政投入资金1300万元,对32个财政困难县“两馆”进行示范性改造,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二是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我们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新农村书屋”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让更多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我们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着眼,组织文化单位先后举办了“让中原告诉世界”文艺晚会、“河南风情”文艺晚会、纪念焦裕禄逝世40周年文艺晚会、春满中原春节、清明节系列文化活动以及河南省少儿文化艺术节等示范性文化活动项目,全省“全国文化先进社区”数量达到13个。三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我们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其服务职能。全省110多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全部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河南电视台经营收入大幅度提高,跃入全国地方电视台专业频道前3强。河南广播电台的经济实力也居全国广播电台前列。积极探索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鹤壁市将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三馆合一”,集中建设一个现代化、综合性的文化服务平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小城市实际、集约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新路子。

第三,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求突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单位的事业性质无法与市场对接,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大部分文化单位从政府的怀抱里“放”出来改制成企业,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面向市场、面向群众、自己创业的过程中求生存、求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我们以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为方向,逐步实现政府部门行政管理的重点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进行社会管理转变。我们把出版行业从出版管理部门中剥离出来,组建了河南出版集团,实现了管办分离。在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方面,我们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尽快“脱胎换骨”,脱事业性质之胎、脱政府包养之胎,换弱不禁风之骨、换没有自生能力之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推行企业化改造,从单纯办刊物走上了资本运作和多元发展的道路,发展成为引领全国营销期刊的“中国营销第一刊”。2005年12月,《销售与市场》在美国买壳上市的运作通过了美国证监会的批准,目前已经和美国承销商签订了转板增发购买协议,将于今年转入纳斯达克主板,届时市值将达到近两亿美元。河南省电影公司组建的“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全国各大城市筹建了7座星级影城,实现年产值跃居全国第9位。以商丘市豫剧院和宋城影剧院为主体、整合19家文化企事业单位组建的商丘演艺集团,采取“集团+经纪人+市场”的经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演艺人员的积极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郑州歌舞剧院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为演艺公司,创作演出的第一个剧本《风中少林》就一炮打响。在调整文化领域的所有制结构方面,我们向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敞开大门,大胆吸收民营资本进军非特殊性文化领域,努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去年全省各类民营文化产业单位达到25000多家,从业人员约20万人,年经营额约40亿元。《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成功演出,就是我们引进省外民营资本与我省企业资本相结合组建成文化演艺公司的产物,成为文化演艺产业的一道亮丽风景。民营文化企业河南超凡影视制作公司拍摄的科幻儿童电视连续剧《快乐星球》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收视率创下央视该时段新高,同名系列小说和漫画一上市就深受少年儿童的欢迎,销售量一度超过《哈利・波特》。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我们对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实行国有事业体制,在科学划分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的基础上,把经营部分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出版单位除河南人民出版社保留事业性质外,其他出版单位将全部整体转制为企业;文艺演出团体除河南豫剧院保留事业性质外,其他文艺表演院团和演出场所亦将全部进行转企改制。为培育龙头文化企业,我们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积极进行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加快集团化建设,形成了河南日报报业经营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等文化企业集团公司。

第四,在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上做文章。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不创新,文化就难以传承,更难以繁荣发展。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我们把中原文化概括为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18种文化。在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坚持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使其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是把内容创新作为着力点。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包装,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使之体现现代风格和审美情趣,把文化的“原生矿”变为有用的资源和材料,把文化资源的“富矿”转化为强大的现实文化生产力。如正在摄制的大型古装电视剧《少林传奇》、《愚公移山》等就是这样的产物。二是把形式创新作为关键点。立足自我、博采众长,既注重继承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注重汲取世界各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打造“色香味”俱全、异彩缤纷的丰盛文化大餐;既生产“阳春白雪”,又生产“下里巴人”,努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河南电视台名牌栏目《梨园春》,以演唱比赛、打擂台的新形式弘扬民族戏曲的优良传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风中少林》把“舞”与“武”很好地结合起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三是把推进业态创新作为切入点。一方面,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手段改造提升传统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催生新的艺术业态,使之与人们新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方式相适应。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融水乐、木乐、风乐、光乐和石乐于一体,巧妙运用多彩的灯光,实现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静态艺术和动态艺术的完美统一,成为一种崭新的艺术样式。另一方面,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河南小樱桃卡通公司的主打产品《小樱桃漫画》,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原创漫画图书。河南天乐动画影视发展有限公司拍摄的原创动漫电视连续剧《独脚乐园》,已经与英国、德国、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的公司达成了播映权、发行权输出协议。

第五,在坚持艺术追求与党的要求、人民群众的需求相统一上出成果。一切优秀文化产品都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统一。在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艺术追求与党的要求、人民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努力创作内容健康、内涵深刻、品位高雅的文化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陶冶大家的情操。一是高扬主旋律。我们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文艺创作者坚持不懈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中,把个人的文化艺术追求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讴歌伟大时代,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真挚情感,赞美火热生活,展示河南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描绘河南更加美好的生活蓝图,激励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锐意进取,共同前行。电视剧《任长霞》就是一部描写已故公安局长任长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崇高品质的优秀电视剧。电影戏曲艺术片《村官李天成》,艺术地再现了濮阳市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建设新农村的感人事迹,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成为全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生动教材,已放映9万多场。二是努力创精品。我们大力实施“河南文化精品工程”,每年推出一批重点剧目,大型舞剧《风中少林》荣获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成功进入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豫剧《程婴救孤》荣获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并位居首位,获“文华奖”第一名,近日在台湾公演,引起强烈反响。通过精品战略的实施,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全国文化界掀起了“河南风”。三是突出大众化。大力创作通俗易懂、容易普及、易于传唱的大众化文化艺术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新鲜活泼、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群众文化活动载体,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新郑市的炎黄文化广场、洛阳市吉利区的世纪广场双双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率先在全国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73处历史文化遗址免费接待游客460多万人,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

第六,在遵循文化自身规律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上去探索。文化产品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商品属性,必须在遵循文化自身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我们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探索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一是把打造文化品牌作为首要任务。我们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黄河文化、黄帝文化等中原文化品牌,精心推出了一批具有河南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在社会上叫得响、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文化品牌。以武术、杂技为代表的演艺品牌,以《风中少林》、《程婴救孤》为代表的舞台剧目品牌,以《大河报》、《销售与市场》为代表的报刊品牌,以《梨园春》、《武林风》为代表的影视栏目品牌,以宝丰魔术、马街书会为代表的民间演艺品牌,以及文学豫军、中原书风、河南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等,都在全国乃至国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河南的文化“名片”。二是把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作为基础工作。我们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调头转向”,变面向政府、面向奖台为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组织文化产品生产,开发和创作了一系列体现群众意愿、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最广泛地赢得群众。如商丘民权县的王公庄村靠“画虎”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画虎村”,一个村一年画虎收入就达600万元;“中国魔术之乡”宝丰县魔术表演从业艺人5.5万多名,年创收3亿多元,被中宣部、文化部称为“宝丰现象”。三是把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作为关键环节。我们坚持通过市场化运作经营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有机衔接,努力实现文化产业效益最大化。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已经成为拥有9报2刊1网站和10多家企业的现代传媒集团。河南出版集团名列2006年中国服务企业500强第150名、文化产业类第2名。近两年来,组织开展了6次大型文化招商活动,签订了155个合同项目,到位资金总额达20多亿元。四是把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作为重大举措。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我们把“生态游”、“山水游”与“文化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文化与旅游穿上“连体衣”,构建了以古都、寻根、功夫、红色等为主要内容,融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区块和精品旅游线路,到郑州赏少林文化、到开封游清明上河园、到洛阳观龙门石窟、到安阳品甲骨文、到林州看红旗渠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爱好者的重要选择,去年少林寺、龙门石窟和云台山的门票收入均突破1亿元。目前,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实现增加值395亿元,增长17.1%,高于全省生产总值的增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同时旅游业也得到迅速发展,2006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39亿元,均比上年增长30%。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是河南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开拓进取,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为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和谐中原打造新的支柱产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