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某报载记者文,谓有人说“元曲杂剧里出现的‘您’是指你或你们,并没有尊称的意思。”此话欠商量。
用做尊称的“您”
“您”用做对一个人的尊敬称呼的代词,由来已久。请看元朝关汉卿的《望江亭中秋切?》第三折的对白―― “(衙内做怒科,云)……我要来干公
这里的“您”只是对杨衙内一个人的尊称,因为杨衙内是主,张千是仆。而张千在对与他同为仆从的李稍说话时就是:“你说得是。”用“你”了。杨衙内对仆人说话:“李稍,你也怎的?”对张千也是:“你若吃酒呢?”用“你”。可见,“您”、“你”是有分别的。
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您”的使用――
沈谦(卒于康熙九年)的《风情》:“咱经心曾把芳心探,您虚心也把真心鉴。”《夏日同毛稚黄集王丹麓霞举堂》:“您试想比淮南仙去应难,您试想效嵇康养生未妥,您试想似??情死如何?”
洪?(卒于康熙四十三年)的《题徐虹亭枫江渔父图》:“比?溪也没甚争差处,单只您这垂钓的先生不姓吕!”
陆?(顺治、康熙时人)的:《及第书辞》:“您、您、您茅舍?,平地风吹抵玉堂。”
以上几例明显是把“您”用作对一个人的尊称代词用的。
叶承宗(卒于顺治六年)的“您”使用更有诙谐味道,他的《榆钱》:“笑您空枝梗,也落个有钱名!”《病中洗足》:“您藏垢污也腌?了这一晌……还亏您走入民房……”对榆钱和脚也用起尊称了。
“您”是口语俗字,先有口语,字乃后出。“您”字未推广开使用时,有的人就音借字,取与口语同音的“恁”(《集韵》平声二十一侵,尼心切)字,做口语的“您”用于书面语言中。所以,“恁”同“您”。此见于书者,可以初编于康、雍间,新编于乾隆二十八年,出齐于乾隆三十九年的宝仁堂刊本《缀白裘》为力证。这时期也正是曹雪芹生活的时代。书中凡专指性的尊称“您”字,皆作“恁”,如《刀会》:“好一个年少的周郎,恁在那处也!”(后来有的昆曲唱词则径作“您在何处也?”了)
“您”(“恁”)用做对单个人的尊称代词,在元、清口语和俗文学里的使用,证据确凿如此!
做“你们”用的“您”
“您”在元曲中,有时也用做指示多数人的代词,可替代“你们”一词来用。但,作为“你们”用的“您”与作为对一个人尊称的“您”,是字同音有别的!专一尊称用的“您”是平声,读
,与“恁”的尼心切同音。代“你们”用的“您”是上声,读,见元朝周德清《中原音韵》的侵寻部上声字中。例如关汉卿的《望江亭中秋切?》:“(衙内云)既是您两个不吃酒,也罢,也罢……”这读上声的“您”,一直遗存到今天的老北京方言中,如说:“您几个要干吗?”这“您”就不读平声。到《缀白裘》中,“恁(您)”()就专用于尊称个人,而不复用于“你们”时发上声的“您”,径作“你们”了,如《参相》:“你们那里晓得?”《白罗衫》:“你们这班狗才做什么?”所以,只拈出一个“您”字,不辨声调,就说它当“你们”讲,也是错的!
至于对元至清中叶前的书中“您”、“你”分用的事实,视而不见,或根本不知道就妄下断语说“您”即“你”,则是缺乏起码的学术态度。而仅凭一部晚清通俗小说,就断定“您”作为尊称出现的时代,到哪儿也是没有根据的!更不能以个人感情代替严肃的学术问题。我所期待的是以有力的证据写出的学术论文,因为那才是对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有益的;至于其他,无论是骂人还是炒作,就一律不奉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