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广东6月25日电(记者宋晓梦)由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携手推动教育部所属高校及国家其他重点高校(简称部属高校)与广东产业界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试点,经过一年探索,目前已经初见成效。但高校评估问题仍是阻碍开展产学研发展的瓶颈――这是记者今天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的信息。
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
过去我国高校也有不少成功的产学研合作个案,但总体上产学研结合规模较小,层次和质量不高,合作项目比较零散,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产学研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省部产学研结合有组织机构、有长期规划、有专项资金、有政策扶持,已经赋予了产学研结合全新的内涵,初步建立了新型产学研发展机制。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亲自担任省部产学研领导小组组长,珠海、惠州、汕头、佛山等近十个市(区)政府都成立了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市纷纷将省部产学研合作,作为自主创新政策的重点支持内容。广东省政府2006年2007年各投入1亿元设立省部产学研基金,从2008年至2010年这项基金将每年不少于2亿元。
一些部属高校也成立了由校领导牵头的产学研结合领导机构。先后有30多所部属院校到省部产学研办公室和广东各地洽谈合作事宜。
一年来省部产学研结合已在科技创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前景。但是,有关方面负责人认为,目前这项工作的瓶颈问题之一是需要进行必要的制度改革。例如,高校的考核评估,没有给予应用研究应有的待遇,国家对高校重点学科的评估,对教师的职称评定,绝大部分是看论文的数量和发表期刊的档次。对于为企业方面作出的贡献,考虑不够,甚至不予考虑。如果这方面的制度、政策不改变,将对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