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华西大学探索教育扶贫之路

2007-06-2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6月,西安的天气已渐渐炎热,中厦陕西投资集团办公室主任张丹丹坐在开着空调的办公室里。她是西安华西大学第一届毕业生,也是最早受益于该校“教育扶贫、信贷助学”新模式的穷孩子。

5年前,老家在甘肃张掖的张丹丹是一名地道的农家子弟。成绩优异的她一直在为上大学的费用忧心忡忡,直到西安华西大学的招

生人员走进她的村子,“见到他们那一刻,我感觉上学有希望了!”事隔5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张丹丹仍然非常激动。

这所让无数像张丹丹一样的穷孩子看到希望的学校就是华西大学。在该校“教育扶贫、信贷助学”5周年总结大会上,校长王明亮谈到,5年来,该校为10000多名贫困学生提供助学贷款,贷款率达60%-70%,同时,华西大学也在投入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得到丰厚的回报:学校资产增加3倍,运营进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这项创全国民办高校信贷助学之先河的举措,由华西大学对贫困学生进行担保,信贷50%至70%的学杂费,待学生毕业后2至3年逐步还贷,并且承诺:学生毕业后能在贫困地区工作五年者,不还贷,学生毕业就不了业者不还贷,工资达不到1000元以上者不还贷。

“由学校做担保,确保了银行贷款的稳定性,进而确保了生源的稳定增长,而且适当的模式和规模又使招生等成本费用保持下降,并带动周边房地产,后勤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实现净利润的高增长。”在5年的实践探索中,王明亮找到了华西模式的奥秘所在。

和所有的新事物一样,华西模式也是在众人的反对和质疑声中艰难地发展起来的。如今留校当辅导员的03级学生赵俊祥,对当时艰难的情形还记忆犹新,“最难的时候,到处都是谣言说学校办不下去了,要倒闭了,有的老师也不来上课了。”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一周,一周后学校恢复了正常。如今的赵俊祥是华西大学的带班辅导员,管理两个班级100多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

“学校发展的低谷期是03年、04年,这个时候教育扶贫的理念不完整,很多人看不到希望,很茫然。”王明亮补充说,“产生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抓住思想。”

华西大学对生源有着严格的要求。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成绩达标的贫寒青年,二是必须在校简朴而努力,三是必须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每年开学的时候,招生老师们就奔赴贫困地区,专门寻找穷而有志的寒门学子。

筛选出合格的人选后,王明亮用五个一点、五个扶贫来从经济上保证教育扶贫的可持续性,从就业竞争力上保证学生的就业和待遇。五个一点是指集众人之力完成教育扶贫的全部过程:家长出一点、学校担保贷一点、勤工俭学挣一点、自己生活省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学校和数十家企业形成合作关系,一到寒暑假就输送学生前去社会实践。

五个扶贫是指:物质扶贫、精神扶贫、知识扶贫、体质扶贫、技能扶贫,全方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就以体质扶贫为例,学校规定每天早上6点出操,不管春秋冬夏,全体老师学生短袖一齐锻炼。“我们所有的后勤都在盈利,唯一亏损的就是校医院。”王明亮爽朗的笑声中透着一丝得意。

目前,五个扶贫办学理念已经成为华西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坚强后盾,连续5年,华西大学16次取得陕西省自考单项第一的好成绩。

“素质高、能吃苦、业务好、体质好。”王明亮自豪地说。经过6个扶贫打造出来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很多企业与学校签定了合作协议,定点培养人才。

“从市场经济运行角度讲,信贷助学产生的是大循环、周期性的效益,只有长期大规模地坚持才能有收益。”王明亮透露说,下一步,将在今年入学的新生中为5000人提供助学贷款。

对于别人的质疑,王明亮是这样算这笔帐的:以20年为一个周期,学校担保10个亿,为10万贫困生提供贷款。大规模实施信贷助学后,招生、教学等费用可以省下2个亿,后勤服务收入2个亿,社会赞助、地产增值2个亿,社会知名度等无形资产的增加更是无法估算。同时,还为国家培养了10万名合格人才。(何文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