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公司零部件加工车间里,全国劳模张世平与众不同:言语不多,却酷爱钻研。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核电燃料组件重要零部件――管座不断实现创新和突破。同事都说,作为管座生产的专家
零部件加工车间常检组的工人亲切地称张世平“张管座”,他们这样称呼张世平,是因为他对管座生产和构图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敏感和执著。张世平刚来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公司工作的时候只是一个铣工,但是他肯钻研,机械加工中的车、磨、刨等所有加工手段他都能熟练操作,因此工人们说“他是一个多面手。”正是这样一个多面手,在我国核燃料元件管座生产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86年,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公司引入了数控机床,这也是国内投入使用早期的数控机床设备。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张世平独立研究机床的使用,很快就熟悉了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和维修保养。
1994年7月,大亚湾核电站首批换料组件上下管座生产任务只完成了20%,离目标要求只有四个月的时间了。按照合同规定,如果公司无法如期生产出大型核电燃料元件,就将由法方紧急供料给大亚湾核电站,核电燃料元件制造国产化的计划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时,张世平被从技术组重新调回管座加工线。那段日子,张世平不仅在自己的铣床上干活,而且跟着工序走,穿梭在生产线的每个机床前,有的时候一个人要同时管理三台机床。就这样,张世平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全部管座生产任务,当法方专家再一次到厂,看到工人的实际操作和检测试样后,感慨地说“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超负荷的工作使张世平出现了严重的心律不齐,医生严令他卧床休息半个月,他却还惦记着管座生产的进度,住院第三天就背着动态心电图检测仪回到生产岗位。
张世平不但善学,而且善钻,他不满足于掌握先进的管座加工工艺,而是坚持在这些最新的加工工艺基础上再创新,由他参与和主持制造的从秦山300MW核电燃料组件到目前全M5燃料组件以及VVER1000燃料组件的管座,在引进吸收的基础上实现了自主创新,为推进中国核电燃料组件制造国产化进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今年51岁的张世平在核燃料元件生产领域已经工作了三十余年。三十多年间,他从一名青年工人成长为车间的工程技术人员,从最初的一名普通铣工变为管座生产中的专家和顶梁柱。他喜欢画图,并且乐在其中,经常工作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的徒弟说:“张世平对这份工作的感情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