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回报党和人民的厚爱

2007-07-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杨荣 特约记者李建斌 我有话说

到沁源中学采访刘永芳,一名同学指着院子里一位个子不高、衣着简朴,正在和大家聊天的女孩说:“看,她就是我们的刘老师!”刚见到记者,刘永芳还有些腼腆,随即就恢复了惯有的自信。她思路清晰,用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记者交谈着。

“没有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我就不可能上大学!”

今年23岁的刘永芳出生在山西省沁源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懂事的刘永芳从小就主动帮父母干活,农忙时到地里给父亲送饭,平时帮母亲喂鸡养猪。

上小学后的一天,刘永芳对正在做饭的母亲说:“妈,今天老师说了,只要好好上学,长大了就可以成为有用的人!”妈妈一把把她拉到怀里,流着泪说:“娃呀!只要你愿意上,娘就是卖了房子也要供你!”小学5年间,刘永芳每学期都能捧回一张大红奖状。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县最好的中学――沁源中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8月的一天,刚从地里回家的刘永芳收到了山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全家上下非常欣喜――穷家里终于飞出了金凤凰!但很快,收费通知单上合计5000多元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压得全家人抬不起头来。就在这时,班主任捎话让她立马回一趟学校。原来,中央“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要在山西省选拔80名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她成为资助对象。回忆这段经历,刘永芳说:“没有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我就不可能上大学。”

“回家乡去,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带着惯有的朴实与自信,刘永芳来到了山西师范大学。一开始,她成绩平平,在班里并不突出,但她没抱怨什么,只是默默地努力着。基础差,她一点一点地补。上课听不明白,下课后就刻苦钻研。学习刻苦,生活却格外简朴。“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每年有5000元的资助金,她每次都要给家里留一部分,供妹妹上学。在学校,她做过家教,发过广告宣传单,赚一些钱来补贴生活。大学第一次挣钱,是辅导员老师推荐的勤工俭学――打扫教室,每月100元,拿到钱时我感觉特别幸福!”刘永芳回忆起大学生活时深情地说。

4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临毕业时,不少同学在为自己的出路想办法,刘永芳却一点也不着急。原来,她心里早就盘算好了:“回到家乡去,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回报党和人民的厚爱!”为成为合格教师,她报名参加了“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凭借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各方面的优异表现,她成为山西省定点培养的“农村教育硕士”。2006年8月27日,刘永芳以一名老师的身份回到了母校,正式上班担任了高一218班的班主任和217班、218班两个班的数学课老师。

“有不会教书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书的老师!”这是刘永芳当教师后的座右铭。课前,她认真备课,向其他老师请教讲课经验。课后,她认真批改作业,积极与学生沟通,遇到不清楚的问题马上解决。很快,刘永芳就熟悉了教学工作并能运用自如。

“教书育人,更要重视同学们的思想素质。”刘永芳这样认为。一开始,管理一个有71名十六七岁学生的班级,刘永芳感到很吃力。开班会、个别谈心、制定班级管理方案,慢慢班里各方面都有了起色。“只有和学生打成一片,从各方面关心他们,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有着一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刘永芳向记者介绍说。前不久,她带的班级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标题书法:沙英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