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曲曲折折的“蓝线”,121公里,蜿蜒在地中海东岸黎巴嫩的山地间。蓝色象征和平,而曲线代表着守卫。一支来自东方的维和部队――中国营,为守卫这条“蓝线”流血出汗,英勇奋战。
不辱使命
2006年3月31日,中国向黎巴嫩派出一支工兵营,参加联合国在这一地区持续了28年
7月12日,黎以冲突爆发,驻扎在“蓝线”以北仅10公里的中国营面临生死考验。29岁的工兵营作战组长唐俊回忆说:“营区完全被双方的火力覆盖,多枚重磅炸弹在距营区不足200米处爆炸并引起大火。”
当地时间7月25日,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在希亚姆哨所遭以军飞机轰炸,不幸以身殉职;8月6日,一枚火箭弹落在中国营内,3名官兵受轻伤……
战火愈燃愈烈,中国营继续坚守着。当时,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中,中国营是唯一一支工兵部队。抢修道路桥梁,废墟中搜救人员,排除未爆炸弹,进行医疗援助……中国官兵总是在友军和难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们面前。
战火中,中国营排除各类未爆炸弹287枚,填平大小弹坑42个,修复道路160多公里,为疏散上万难民提供安全之路。
无数难民循着高高飘扬的中国国旗前来寻求援助。中国营的储备食物只够坚守半个月,但官兵们还是把节省下来的干粮和水送给围在营区门口的难民。
在修复加纳村通往外村的道路时,一位78岁的老奶奶给中国官兵端来咖啡,并拥抱开动挖掘机的驾驶员。这位老人动情地说:“我一生中除了家人,没有再拥抱过任何一个人。今天我拥抱了可亲可爱的中国士兵。”
中国工兵营以其大无畏的勇气和担当精神,成为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在战争期间作用最明显、贡献最突出、表现最出色的部队,受到了联合国、黎巴嫩政府和人民的一致赞誉。
10月1日,联黎部队司令皮雷格里尼将军向中国营182名官兵授予了维和勋章。他认为中国维和部队高标准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并说:“联黎部队继续存在并得以扩大,与中国工兵营的努力密不可分!”
赢得尊重
在黎巴嫩,北到利塔尼河,南至“蓝线”25公里的范围内,目前聚集着30个国家的1万多名维和军人。这里是“万国军人博览会”,是各国军人比素质、比作风的竞技场。
“用敬业精神赢取尊重,用专业素质展现能力,用工作数量与质量博取认同”是中国营的内部倡议书。
用不到6个月时间,通过国际扫雷资质认证;经过短短20多天的努力,顺利通过战场区域清除资质考核。中国营创造了奇迹,成为第一支获此殊荣的维和部队。
今年3月初,中国工兵营工程维护连连长张忠常接到维修和新建那古拉联黎司令部防务设施的任务。仅用一周,他带领24名官兵就出色完成任务,比原计划提前3天。
4月15日,张忠常和工程参谋鲁江虹被授予紫铜奖章,成为第一批获此殊荣的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军人。
官兵高度敬业、视质量为生命、全天候出动的工作作风,使中国营成为“最放心的部队”。
中国官兵在黎巴嫩雷场上排除的第一颗地雷、第一枚集束炸弹、第一颗重磅航弹,都是由军官完成的。哪里最危险,哪里总有中国军官冲锋在前。
“你们都退后,我先来!”排雷连排长彭寿聪至今忘不了陈代荣连长为他们排除第一颗集束炸弹的场景:只见他身穿防护服孤身上前,趴在地上仔细观察炸弹击针是否失效,然后小心翼翼地拆除击针,时间仿佛凝固了……
半个小时后,全身汗湿的陈代荣站了起来。身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今年1月,当第一批维和官兵轮换回国时,联黎部队司令皮雷格里尼将军破例为中国营写出书面评价:“中国官兵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无畏的作风和勇敢的自我牺牲精神,为建立和平作出了巨大奉献,为联合国,也为中国,赢得了尊重和荣誉。”
和平使者
中国营外出执行任务,途经每一个村庄,总能看到大人、小孩欢呼着向他们挥手致意。
营长罗富强说,“我们这支军队历来强调服务人民,与人民血浓于水,即使到了国外,这一优良作风也不能丢。”
主动、友善的沟通是化解误会的最佳方式。中国官兵见到当地居民总是主动打招呼,会车时主动停下示意对方先行,碰到百姓有困难立即施以援手。
在人口密集的辛尼亚村,中国官兵奋战数月,清理了90万平方米的地面,排除未爆弹4500余枚。官兵作业时,不断有百姓端来水果、薄饼、咖啡慰问。
黎以停战后,中国营为当地民众捐赠食物和饮用水,为两个村庄提供发电机和电缆,帮助架设电线3000余米;设在营区附近两个村庄的人道主义医疗点,免费救助病人1900余名。
“只要你用真心对待黎巴嫩人民,他们也会用善意的微笑和友好的举动欢迎你!”为中国营工作的联合国女雇员夏冰和莱雅是黎巴嫩人,她们深情地说,“中国军人是真正为和平而来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