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税总局的统计,“十五”期间我国的税收收入总量是“九五”期间总量的2.3倍,在2002年至2006年间,增收税款达4288亿元。在巨额国税增长的背后,是国税总局十余年来倾力建设的“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1999年,为规范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实现数据共享,全面提升国税信息化水平,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在与
经过近十年的艰苦研发与推广,从应用水平上看,税务系统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效果最为明显的典型之一。从规模上来看,这套系统已在全国省(市)级的国税局中达到了94%的覆盖率,所管理的纳税企业超过2000万户,有超过47万的税务干部每天通过它来进行税收征管业务。
通过“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项目,我国初步建立了全国性的税收监控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税收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并由此保障和促进了税收收入的连年高速增长。
“信息化不仅是加强税收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税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税收征管工作水平的提高,保证了税收收入随经济发展稳定较快增长。”国税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税收收入规模的逐步扩大,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保障,而在这其中,“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功劳是不容小觑的。
2005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效祥为首的专家鉴定组对综合征管软件系统进行了鉴定,认为“该软件设计构思新颖,技术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开放式行业应用软件体系架构和税务行业业务构件库等重要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技术上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国情不同,国外同类税收系统并不适用于我国,而像“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这种涉及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信息化系统,也不可能请国外厂商来实施。因此,自主研发是唯一的办法。
这套税收系统的复杂程度是难以想象的。我国地域广大,税制复杂,加上地区差异大、业务规范和标准不健全、政策更新变化快等因素,给系统的研发带来了很多技术难关,也使得该系统的推广工作步履艰难。
此外,我国的税收交易有一个特点,每月7到10日三天的征收量占全月征收量的70%。这就要求“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要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只有保持“零宕机”,才能确保税收工作的顺利完成。此外,要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同一版本的征收系统,这对系统的产品化程度和推广水平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国税总局和项目实施方付出了巨大努力。在“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国税总局和实施方梳理并固化全国统一的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建立以信息系统支撑的以省为单位的税源监控体系、税收管理体系和运维管理体系,制定我国第一套全国统一的税收征管业务技术标准。
针对税收业务大数据量、高并发度、流程变化频繁、区域差异大等特点,国税总局和实施方采取了数据窗口、流程管理和性能提升技术,解决了软件在纳税高峰期中正常运行的大难题,还取得了“行业应用基础框架平台――Sm@rtFrame”等6项软件著作权。值得一提的是,依托这套系统长期的研发经验,一大批中国本土软件厂商成长起来。
业务和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同时也提高了纳税服务水平。“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纳税人提供多样化的办税服务模式,给广大纳税人带来了方便。
据了解,国税总局已经决定,金税工程三期将以“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项目的成果为基础,进行整合、优化、拓展、提升。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型信息化系统,“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将继续在我国税收征管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