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苑图》
元 李容瑾 绢本水墨 纵156.6厘米 横10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实这是一本早该出版的
悠悠历史,泱泱大国,先人留下的东西究竟还剩多少?剩在哪方?地下?地上?博物管?国内外?私人手中?这的确是难得盘清的一本帐,加上仿品、赝品的干扰,又使这本帐添了几分乱。当今不少人连帐本尚未看到就出手买东西,自然要陷入投资误区,上当受骗在所难免,遂成为收藏实践中的一大困惑。
该书作者杜卫民先生在国家文物部门工作,对此事早已关注,并进行了多年的潜心研究和搜证,终于写成了《古玩存世量与价值评估》一书,不能不说是一善举!
作者对中国古玩的存世情况负责任地进行了披露,且对其价值进行了科学的评估,这对于从事文物工作的人和收藏市场理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时下有许多自称盗墓者的人在兜售“出土的名贵文物”,利用“违法”的神秘外衣坑骗了不少人,内幕到底如何呢?书中提示我们:盗墓者自古有之,在法制不严的古代和近代,那些名人墓、贵族墓有不少遭人盗掘,其中的名贵文物流失严重,加以多次的战争和外国人的抢夺和偷运,存世所剩无几。幸喜,有些帝王注意向宫中收集,新中国时期文物部门又对文物进行抢救,使为数不多的幸存物留了下来。当今的所谓“盗墓者”动辄拿出出土的名贵文物炫耀,我们难道不该置疑吗?当然,眼下确有盗墓者逃过文管人员的耳目得手,但名人墓、贵族墓早经数代前人“扫荡”他们手中的赃物价值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一提到宣德炉,人人期盼得之,市场上和拍卖会上又常常露面,引得不少人掏了腰包,上了当。书中告诫我们,宣德炉当时只制作了三千件,是用泰国风磨铜制作,留传至今的凤毛麟角,仿品无论从工艺上和材料上都无法与真品相比,而且宣德炉的鉴别难度很大。为此作者奉劝收藏爱好者要慎之又慎。
元青花和汝官窑头一段时间曾大量出现赝品,“捡漏”者大有人在。尽管专家们曾指出要谨慎防上当,但有人不信,认为官方的统计数字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书给出了存世数字、分布地区,还结合历史和文化的背景解答了这些品种存世不多的原因。读后令人信服。
宋代范宽家喻户晓,其作品自然价值连城。曾有人为买到一幅范宽的作品春风得意。但当被专家鉴定为赝品后,又极其失落。当然,他错也没错明白。如果早有此类书出版,就会使其理智起来,经济损失也可避免。这本书里的统计数字是令人猛醒的:范宽的作品大陆无存,仅在台北博物馆保存了五件!这个存世事实应该让收藏者收手了。
收藏的另一难点是识别真伪。本书虽主要讲古玩存世量和价值,但在说到价值形成的历史原因、工艺特点和文化背景时,涉及到了一些鉴别的问题。细细读起来,发现杜先生在这方面的分析又远胜于许多文物鉴定类书。杜先生对古玩的历史文化和工艺背景有精道的研究,叙述间常画龙点晴地指出了那些古玩本质的时代特征,使人顿开茅塞,无意间为古玩断代和鉴别真伪提供了深刻的启发。
《古玩存世量和价值评估》 杜卫民著 学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