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我们对十余个省(市)的近万名农民工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许多农民工问题都是由他们自身的素质引发的。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农民工的素质,大力加强农民工培训,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目前,在农民工培训方面主要存在几个问题:首先,农民工培训起点低。调查显示,农民工学历均以初中毕业和
以上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农村普通教育发展滞后,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低下。基于户籍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教育的精英化取向,使大多数学生缺乏接受初中和高中阶段教育的积极性,大量辍学,25岁及25岁以下的农民工,初中毕业以下学历的占三成以上。农村职业教育也没有为农村人口转移准备好技能基础。相对滞后发展的农村教育直接影响着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起点。第二,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与他们所从事行业的技术含量没有形成正面强化。尽管农民工对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的收益有朴素的认识,但是他们所从事的低技术含量的行业,使其不太重视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不愿意在教育培训上投入时间和资金。反过来,农民工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水平低,又使他们只能从事知识技术含量低的职业。这导致了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与所从事职业的技术含量之间形成恶性循环。第三,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来源不清晰,直到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才要求建立国家、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负担的培训投入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厘清了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来源,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许多地方并没有落实。
鉴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与问题,我们需要构建一种长效机制。在具体措施上,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一、以农民工的现有文化知识水平为基础,对他们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知识水平和适应能力。其学历补偿教育是在了解现有文化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以提高知识水平和城市适应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它对农民工城市生存、生活与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二、以农民工的现有技术水平为起点,充分考虑个人职业倾向,针对就业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培训。对农民工基本素质的研究有利于确定培训起点,对农民工择业倾向的分析有利于提高个体参与培训的兴趣,对农民工市场需求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三、明确农民工教育培训主体,建立有效的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接受教育培训的意识不强,要想落实教育培训,就必须明确教育培训的主体,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费用由国家、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体共同负担,要通过制度保证投入到位,并对其进行跟踪监督。四、保证农民工有一定的培训时间。国家应该制定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高工作时间标准,为农民工教育培训提供时间保证。最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良好的基础教育是农民工接受培训和素质进一步提高的基础。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以提高新一代农民工知识文化素质。要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在义务教育或高中教育之后增加职业教育,使新一代农民工不仅有过硬的文化知识,而且有一技之长,为他们向城市流动打好文化与技能基础。(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