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在关注以军事安全、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的同时,对环境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为内容的所谓非传统安全也越来越重视。产业安全就是其中之一。加入世贸组织的五年保护期已在“十一五”初期结束,我国将按照入世承诺进一步开放,国内的诸多产业也将不可避免
第一,要从国际、国内互动的角度探索产业安全国际互动对话机制的构建。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如果不建立起一套旨在维护产业安全的国际互动机制,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己的话语权。因此,有必要设计产业安全的国际互动机制,争取把我们自己的声音和要求融入到这些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中去。这种系统的、健全的与国际间实现互动的安全机制的建立,是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应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市场的各种风险以实现国民产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从组成来说,它不仅包括在产业安全国际互动方面的政策规制,也包括定期与不定期的国际间交流机制的构建等等,政府、行业协会和各种各样的研究机构应定期与不定期地与国际间就中国对外贸易、对外关系等领域的某些事件与重大问题进行交流与评估,提出政策主张与建议。
第二,要通过国际比较获得产业安全机制安排的有益借鉴。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重要的国民产业,也即那些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性资源产业、支柱产业、先导性幼稚产业等,是产业安全受到威胁的主体。为实现本国产业的安全发展,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和办法。对正处在发展中、转型期和日益融入国际竞争过程的中国而言,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安全机制体系并无现实的模式可循,但我们应该看到,许多国家在维护产业安全方面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因此,有必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分析国际产业安全机制演进历程及其发展现状,考察其在不同时期各类产业安全机制的安排和效果,以资借鉴。
第三,要动态分析可能导致产业安全问题的威胁和隐患。产业安全维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不再给封闭经济留有余地,但开放经济有着与封闭经济不同的风险源,各类风险是突发性的和动态变化的,如果处理不当,将引致产业不安全的内部风险被数倍放大,与外部因素交织,使国民产业处境更艰难。对我国各类产业而言,其在原来封闭环境下一直被掩盖着的各种矛盾导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堪忧,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带来的各种产业安全问题正逐步凸显,外商凭借其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控制东道国企业的股权、技术、品牌和经营决策权等,从而达到对其重要产业甚至核心产业的高控制率。中国作为最大的FDI流入国,在当前情况下,有必要加强对外资的政策导向和监管力度。
第四,要着力设计和完善产业安全评价机制。对产业安全进行测度和评价是构建产业安全机制体系的核心内容。发达国家在有关产业安全调查与评价方面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调查、监测、评估、发布体系,并已法律化、制度化。机制的建立健全将带来规范化、制度化程度的提高,出于解决我国面临的诸多产业安全问题的客观需要,必须着力设计和完善我国的产业安全评价机制,将重点置于在动态的国际经贸环境下如何科学选取指标、建立产业安全度定量评估模型,对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状况进行量化评估,以便能及时提出对策建议。
第五,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解决产业安全问题的最终落脚点是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治本之策。从长远看,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即使受到保护,也不可能长久。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各类产业已进入到必须通过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发展的新阶段。在国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产业的总体竞争力水平和各贸易强国之间尚有差距,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欠缺。国内部分产业至今未能完全摆脱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仍然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高增长,这种资源性的增长方式代价昂贵,也难以持久。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是保持我国各类产业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克服资源要素制约,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安全发展的根本途径。(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