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曾毅
816,一个普通的数字,在吉林省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从816户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攻坚战开始,吉林省走出了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过高、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企业债务沉重、活力不足的怪圈。
2005年1月13日,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了
“广开财路,多渠道筹措改革成本。”吉林省国资委副主任马明进行了这样的总结,全省采取土地使用权转让、国有资产变现、国有股权转让、债务处理、招商引资、财政注入、减免税费、利用政策化解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改革成本。改制期两年来,全省筹措支付改革成本223亿元。
在吉林省任何一个相关改制的文件和协议中都有着明确的一条,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把安置80%的职工上岗作为前置条件。816户重点工业企业中,改制前处于下离岗的28.59万名职工全部参加了社保并轨试点。改制前在岗的23.5万职工按照标准,采取现金、股权、债权等方式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与改制后企业建立了新型劳动关系,有22.5万人重新上岗,上岗率达到96%以上。
国企改革的成功,使得吉林省的经济发展节奏迅速加快。据省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4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构成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7项具体指标中,有6项指标比上年同期有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