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风好学风才更好

2007-07-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刘桂清 我有话说

校风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所高校校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正是认识到校风建设的重要性,南通大学以“莫文隋”现象、“红十字”会、“三下乡”等活动为载体,狠抓校风建设,优良的校风给整个学校带来了蒸蒸日上的朝气。

一心奉献“莫文隋”

“莫文隋”是南通方言的“莫问谁”,是1995年诞生于南通大学的活雷锋典型。当时该校贫困学生石洪英等两位学生连续受到署名“莫文隋”的陌生人的资助。两位受助学生在寻找好心人的过程中,虽未找到名叫“莫文隋”的人,却无意中找出了一个默默无闻、乐善好施的群体。

为弘扬“莫文隋”精神,南通大学于2005年3月成立了以在校师生为主体的志愿者协会,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保障事业,制定了《南通大学的“莫文隋”青年志愿服务行动评优表彰办法》等一系列规定,成立了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目前已发展了26个青年志愿者社团,在册会员已达24000余名,足迹遍布江苏和临近十几个省份。该协会提出了“每周奉献一小时”,启动了“朝霞与夕阳同行”等一系列助老帮贫活动,深入社区和行政村、居委会,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爱心与关怀。

据统计,2006年青年志愿者们慰问孤寡老人196名,困难户150多户,为他们打扫卫生、帮忙做工,还送去了共计8000元的慰问金及礼品。

一腔热血“红十字”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在“莫文隋”精神的感召下,“红十字”精神也在南通大学发扬光大,红十字协会成了青年志愿者主要的活动平台之一。目前,南通大学共有红十字协会会员20382名,该校还创办了《南通大学红十字报》,开通了“红十字”网站,启动了“博爱工程”、“生命工程”、“求助工程”等。协会成立至今已有6000多名学生参与无偿献血,累计献血达7000余人次,献血量达172万毫升。

同时,该协会还和德国、韩国的红十字有关机构开展了国际交流。2002年3月,该校学生王淑华、潘荔萍用跨越国界的“雷锋血”挽救了外国友人斯蒂文的性命。2006年,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的方小鹿同学不幸患上了原始细胞外胚叶恶性肿瘤,学校志愿者及时组织捐款活动,捐款金额达56831.46元,解了方同学家里的燃眉之急。同样,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志愿者们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灾区累计捐款11214.67元。

一心向农“三下乡”

“三下乡”活动在南通大学也搞得有声有色。青年志愿者纷纷走出校园,活跃在97个社会实践基地,为农村送去了文化和科技。

2006年暑期,该校计算机学院推出了“213工程”,组建了科技服务组、政策宣讲组和义务支教组,为江苏省沭阳县培训了200名下岗职工和农村青年,使他们掌握了基本的电脑应用技能;为沭阳当地政府部门和农业协会制作了10个专业网站;在当地举办了“构建和谐社会”、“禁毒”等图片展;同时,完成了《沭阳县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家属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沭阳县中小学信息化调查报告》等有分量的调查报告。一位下岗职工深情地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越来越实在,越来越让我们老百姓满意了。”

南通大学青年志愿者的爱心并没有局限于江苏,还将视线放在了最需要人才的西部地区。获得该校2006年陕西省优秀志愿者称号的申然同学在西部志愿心得中写道:“从许多报道上看到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发展需要人才,然而这是西部最缺的,那里的艰苦使得许多当地的知识分子都不愿意留守。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但我希望能够尽我所学,去为西部做些事情。”在陕西省泾阳县王桥镇中心小学任教的申然,不仅克服了气候和饮食上的不习惯,一个星期30节左右的数学、英语、微机课一节没落过,还用业余时间为学校教师培训计算机操作技能,使得闲置的电脑设备在教学和实践领域得以充分利用。他说:“我的感受很深,也很真实,这将是我一生的财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