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企惠民的温江实践

2007-07-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邓凯 我有话说

失地农民康学文当上了住邦物业保洁班的班长。数月前,她却面临家中土地被征,丈夫下岗的困境。“我40多岁了,觉得生活又有了奔头,我能靠我的双手挣钱,丈夫也进入一家企业再就业,家里的生活又有了盼头。”康学文是成都市温江区普通农民中的一员,她们一家都是“民营企业联百村”工程的受惠者,像这样的受惠者在成都市温江

区就有3910人。

今年以来,成都市温江区委、区政府实施了“民营企业联百村”工程。121家民营企业与121个村(社区)结成了一对一的合作关系。通过生动的实践,一个土地权属股份化、农业发展产业化、农业经营企业化、农村生活城镇化、农民收入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悄然形成。

“百千工程”打造新农村

“民营企业联百村”工程是在“百千工程”的基础上发起的。自2005年起,温江区政府开展了以“百家”民营企业为“千家”失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致富项目、市场信息、就业培训,政府对吸纳失地农民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的“百千工程”活动。

“百千工程”把民营企业具有吸纳就业的能力和意愿,与失地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的愿望相结合,实现农户和民营企业“双赢”局面。

“百千工程”实施两年来,温江区有90%的民营企业参与;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为失地农民解决就业岗位占全区转移率的80%以上;每年消除“零就业家庭”100户;鼓励和支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去年全区65%的社区建成充分就业社区,失地农民就业率达70%;2007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规模将达7万人。“民营企业联百村”工程将“百千工程”的成果不断深化。

献岗助民,失地农民再就业

温江区一位镇干部向记者感慨:“以前一家一家跑企业,到处乱碰,成本高、效果差。现在以‘民营企业联百村’工程为载体,失地农民、各乡镇与企业‘对接’,事半功倍,促进民营企业与农村劳动力资源实现互相沟通、对接。”

在今年温江文庙广场举行的“百千工程,献岗助民”活动中,由区级28个部门、镇(街)和区内外133家企业、单位联合行动,推出了9861个工作岗位,致富信息3600余条,仅三个小时,就签订用工意向协议5826个。

土地是农民之本,为了使农民失地不失业,“民营企业联百村”工程针对民营企业用工和失地农民就业的实际需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失地农民信息库”和“企业用工信息库”,使用工企业与失地农民实现有效对接。

针对失地农民学历层次低、年龄偏大,民营企业主要需要熟练工和技术工的特点,重点开展多项专项培训,帮助农民转变就业意识,生活观念。同时,政府给予民营企业税费减免扶持和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把落实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和帮助失地农民就业作为各部门政绩考核内容。

三年前,下岗的黄国蓉接受了针对失地、失业妇女进行的创业培训,从此开启了她的创业之路。黄国蓉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较低并且能够安置大量失地农民和下岗职工的保洁行业,在历经艰辛后,创立了温江区家喻户晓的“黄大姐家政”。公司被成都市评为“2006年安置困难就业人员先进单位”。在黄国蓉的员工队伍中,有78岁的特困户,也有19岁的智障儿。

民营企业以这种方式回报社会,既展示了民营企业的新风貌,同时享受到了政府的优惠政策,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农民集中居住收入渐趋多元

万春镇天乡路社区是温江区建立的新型社区之一,按照“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发展思路,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的原则,2006年社区建成了13万平方米的“花乡民居”新居。“花乡民居”房屋使用面积按人均35平方米配置,住房农户按优惠价320元/平方米至350元/平方米购买住房。

为确保农民的长期收益稳定,政府按“商住分开”原则组织统一修建商业股权用房,为集中入住农户配套了人均8平方米的商业股权用房,商业股权用房所有权归农户,经营权交由社区制定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和管理,农户按期领取分红。从2007年5月起,社区内的3口之家每年可获得2100元的股权收入。

李永福一家住在105平方米的新居中,另外有27亩的土地。他告诉记者:“以前每亩种地收益900元,现在租一亩地就有4000元收入,一家三口都在园艺公司上班,每人每月有600元的工资。”

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和土地整理,天乡路社区挖掘整理出大片可流转土地,这些土地由社区所属企业统一出租,租金按约定在企业与居民之间进行分配,在土地资源流转的过程中真正地反哺农民,让农民得到实惠。

温江区的“民营企业联百村”工程从政府、企业、失地农民三方联动中破题,以人性化细节入手,注重制度规范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民企惠民,充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